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邹康 1邓旭群 2

1 身份证: 520113197403070435 ; 2 身份证: 220503198812010532

摘要: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中,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采取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建项目班,以项目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全过程、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企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按照“广泛参与,关注重点,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的原则,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电子系统设计类学科竞赛活动。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参与面和受益度,以赛促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的改革符合专业发展、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电子信息相关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独立解决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基于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实现国际化探索了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一切以学生为本、注重专业内涵建设、重视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国家工程认证的研究评价体系,研究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需求,调研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本专业对核心能力的达成办法,建立学界、业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渠道,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工程认证对自然科学类、工程类、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要求,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以培养目标为中心,优化学科基础类、专业工程基础类课程,强化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重构Capstone课程,依据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增设专业类课程的数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 专业建设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支持条件,通过评估认证,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持续改进机制

研究具有我国高校特点、符合评估认证要求的循环持续改进模式,建立引导本专业可持续、可反馈、闭环循环的改进机制。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1. 优化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结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与评估认证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2)构建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毕业要求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新模式。(3)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学生实践创新、校企合作、规范管理服务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师资、课程、条件等资源配置的参考标准,建立一套可操作、可借鉴、可反馈、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4)以国际认证体系和专业评估为参考标准,致力于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需求,知识结果老化等问题。(5)通过建立规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制定体系,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达成。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策略

根据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和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

  1.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保障思政课学时学分,加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2. 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其纳入到相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目标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3. 强化德育美育劳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改进美育教学,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开设丰富优质的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课程,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强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充分贴近行业,重构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以南通及周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重构基础,融入先进,突出能力,重在实践”的思路,基于知识、能力、技术、素质需求,系统构建充分体现“四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明确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知识、能力、技术和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针对信息系统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案例式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根据构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相应的教材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鼓励教师建设、利用和完善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每年按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用书和学校工作计划,组织教师申报校本教材、教辅资源建设项目。组建相应机构,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以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支持。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为了更好地获取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对信息系统进行的开发和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索。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它。它不仅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可以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更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能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郝伟娜,佘翊妮,王秋成.提升车辆专业内涵的产教协同育人基地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97-98.

[2]赵丹.非医学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内涵式建设与发展: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25-28.

[3]唐云祁.大数据时代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信息类课程建设探讨: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0):155-158.

[4]李志彬,王瑞荣,王春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5):169-172..

[5]邵玲,刘永,张素斌.以IEET工程教育认证为引领,促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以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0,41(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