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彭文静

武汉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初中阶段提高和培育学生道德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方式。如何在初中阶段通过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普及德育教育,并进一步引起学生重视,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方式让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课堂上渗透,提高初中生在德育教育的提升是我们重点关注和持续改进的关键点。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教学渗透;提升策略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德育教育有其特殊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开始,也是培养德育的关键时期,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人文性和教学特点,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和思维同时进行培养,更要对学生德育素养和思想政治进行培育,让德育教育在初中课堂上进行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如小小泉水,润物无声地流入学生的内心,获得更高效的培育质量。

1.做好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开展,以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对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良好的价值观不仅可以让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将来的人格培养,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渗透性教学结合学科优势,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大纲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和融合,在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点的同时,通过老师恰当时刻地对德育知识的传授,让德育知识与课堂目标有机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授课形式的目的。

2.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

2.1德育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大部分班主任比较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教育形式单一,只是单纯的进行健康宣教,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的单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具有普遍的好奇心,形式单一的课堂内容对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非常不利,在与道德和法治相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丰富的课堂形式和教学引导,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德育教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

大部分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改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育教育基本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在课堂设置和授课形式上没有创新,更没有结合道德与法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相关渗透,以至于学生们在学习起来不仅缺少热度,更是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根本无法清晰的明白德育教育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更没有办法从课堂的学习中纠正自己的言行和规范。

2.3德育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是关注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以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让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缺乏关注度和重视度。

2.4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中缺乏评价体系

学校对于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过分的关注,更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有些老师甚至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带而过,没有充分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评价体系的缺乏,对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执行力方面缺乏一定的监督,势必会影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如何提高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工作的实效性

3.1 开展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老师结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堂上的关注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德育活动,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将德育教育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和灌输。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道德与法治科目,将德育教育的知识采用科普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剪辑技术,与课本的知识和内容相结合,让同学们观看和学习,观看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科普动画的形式,让同学们感受模范和榜样的力量,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纠正自己的言行,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德育的美德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采用各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们感受德育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2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性格特点,开展多种多样,具有创新形式的德育教育,通过多维度,多感官创新德育教育形式,让同学们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们观看一些德育教育的视频以及影像,通过榜样的力量,将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传递给学生。老师通过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结合自己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优秀的老师,成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和施教者最为关键,也是推动初中德育工作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提升的重要措施。

3.3增强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教育都不是成功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及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相关理论的传授,并非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利用休息的时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养老院探望老人,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和班集体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将道德与法治中主要的知识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画报的形式进行展现,并通过进行评比等激励措施,让学生们加深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兴趣。老师作为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依赖对象,班主任对于自己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于自己班级孩子的行为特点,以及在德育方面的欠缺把握比较准确。老师通过正确方式的引导,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融入到中学的学科建设中,对有效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4评价学生和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情况

老师对于自己学生在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要及时的给予正向的表扬和肯定,学校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表现优秀的班集体和老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赞扬。在正确的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下,老师和学生学习才能有动力,在德育方面的表现和效果才能明显。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改变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听的固化模式,老师从本质上将德育教育的内涵进行剖析,再转换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传授,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实效性。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的重要位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逐渐的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和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老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和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根本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和渗透,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具有双管齐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48.

[2] 李敏.德育工作与道德法治学科相渗透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183.

[3] 王丽.德育工作在学科渗透的不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