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可持续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2

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可持续培养模式研究

兴东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要: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包括: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尊重病人自主的态度、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探索医学的精神。在新形势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衡量一名医生是否称职的标准,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具备进入这一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医德医风对于增强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信念和医德医风,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升华和完善,增强热爱本职工作、辛勤工作的员工的职业认同,打破医患之间长期紧张的尴尬困境。在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疫情诸流行两年多的运动中,无数的医务人员一直在无私地献身于生理极限。这不仅证明了职业精神在医疗急救中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在可能长期存在的抗灾战斗中无与伦比的人类魅力。并转化为惊人的物质力量。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可持续培养模式

引言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学专业在医疗实践中遵循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医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医疗行为中的个体伦理。随着国际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缓和医患关系的需要,医学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卫生保健界的重视。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医学院校“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智育重于德育”、“硬手”和“软手”的问题。医学专业精神教育更多地通过第二课堂等隐性教育手段来实现,以第一课堂为代表的显性教育存在很大不足。

1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 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解决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基础。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医学教育整体招生规模大,但整体水平低,质量不尽如人意。医学生关爱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医学生生命精神和科技精神的培养,以及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2)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内心认同医生的责任。

2 影响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消极因素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更加重视与职称评定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学术硬指标,而相对轻视对患者负责态度、尊重患者自主权等软性评价指标。医学高职院校在班级投入、师资、硬件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均达不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一些高校在对优秀学生和人才的评价过程中,没有将职业化纳入评价体系。即使通过,也只通过笔试和评估或思想报告,很少在实践中测试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情操。进入社会、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大多依靠医生自律和行业自治来塑造自己的职业精神。在社会因素方面,一些媒体对医生接受红包的负面宣传,以及社会舆论认为医生接受红包是理所当然的错误观念,都会对医学专业化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3 医学职业院校对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对策

3.1 多方发力,坚定学生职业意志

职业意志对职业精神起着推动作用。医学生只有把对医学的认识和情感付诸行动,才能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医学生的职业意志在职业精神的三个维度上得分最低,表明医学生虽然能够正确理解医生的职业精神,但却无法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即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冲突。一方面,医学生认为医德行为非常重要,应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一些违背职业精神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收红包和开大处方。可见,学生不能严格抵制医学职业道德的诱惑,部分学生不能遵守医学职业道德。如何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医学生的职业意志,是培养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从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锻炼学生的专业意志。我们不仅要对国家实行“强法治”,还要对国家形成“强约束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示范作用,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化评价体系。学生要敬畏医学,锐意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患者利益为重,提高职业忠诚度,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坚持初衷,牢记使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增强职业意志。

3.1 完善课程设置,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成立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配备专门的职业精神培训师或德育教师。在医学专业化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和其他省级高校的相关经验。在开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时,我们可以提前选择一些合格的班作为试点,并根据试点班的反馈调整课程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职业精神培训师或德育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讨论辩论法,选择社会上有争议的话题作为辩论话题,如医生是否应该从患者那里收到感谢礼物,是选择更昂贵、更有效的药物还是廉价的替代药物,是否为患者开放更多的检查项目以“以防万一”,等等,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深入思考;2.情景模拟教学法,允许学生分组模拟医院内的临时紧急情况,如医患纠纷、面对患者递来的红包时医生应该怎么做以及患者的感受。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可以学会换位思考,沉浸其中,从而将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未来,当学生担任医生时,他们可以平静地处理类似的场景,在处理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精神,让医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3.案例分析法。职业精神教育者或德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一些医学案例,选择涉及职业精神的典型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地区案例和非地区案例,详细分析案件中哪些环节处理得当,哪些环节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导致不良后果;国外案例与国内案例有哪些区别,值得借鉴和反思;在地区案件中,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异,从而适当改变专业性的表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类似事件,并在未来做出正确判断。

3.3 教师带头示范,发挥楷模引领作用

一方面,重视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由于师生之间的日常联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指导和帮助,如果教师能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这将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在招聘时,应优先考虑在医院工作过或有相关医学经验的辅导员。此外,专业课教师、实习教学教师、人文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接受与专业化相关的培训,并在选拔优秀教师和先进骨干的过程中制定与专业化相关的评分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实习时,实习教师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养成关爱病人、关爱病人的职业习惯,不仅要治愈疾病,还要让愈合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让病人感到温暖,缓解他们的恐惧和焦虑,使患者更加努力地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学高职院校教师也应继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是基础工程、社会是环境工程、家庭是辅助工程、个人是细胞工程,只有通过整个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努力和影响,才能在整个医疗系统从业人员中塑造出崇高、完美、精湛的医学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为社会所孕育,又反过来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医疗行业持久、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小支.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5): 57-59.

[2] 于芳,徐玉梅,赵岩.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05).

[3] 陈正洲,万雷,于靖雯,等.提升志愿服务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5):148-149.

课题编号: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