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3

关于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探讨

董宝文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对国家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模式与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优化,在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之下,教育实现信息化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能够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将对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进行讨论并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区域教育;三个课堂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教育强,则国强,教育的发展应当同时代相呼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将飞速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结合时代内容,对教育模式与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当下时代发展的特点,打造信息化教育,此外,教师要重视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反省和创新,全面落实贯彻“三个课堂”,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莘莘学子。

一、基础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基础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与学习情况,同时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纸质教材和资料来了解考纲和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这些内容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在信息化教育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途径,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以及相关教学资料,从而能够促进教师快速掌握教学核心,以更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在传统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在授课时大多以“板书”和“课本”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缺乏一定的画面感和立体感,不能对某些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课堂氛围相对也比较乏味,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设备和功能,从而使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加直观和详细的知识内容,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除此以外,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1]

2.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信息化薄弱

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已将信息化设施设备融入到教育活动当中,但是仍有部分区域存在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的情况,在如今信息化技术普及的时代背景之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的辅助,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信息化的融入能够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而部分高校的信息化设备不完备、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配套软件装备不完善,从而导致在进行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时,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导致本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与其它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2教师队伍素养缺乏

教师应当意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意识理念对教育活动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进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很好的掌握相关基础的信息技术,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堂内容单一且乏味,导致学生逐渐产生疲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但由于其信息技术水平缺乏,只能进行简单的打字和PPT制作,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量素材和资料[2]

二、以“三个课堂”促均衡,以技术促发展

1.以“三个课堂”促进教育的过程均衡

1.1打造专递课堂

结合“专递课堂”的要求,在拥有先进教学资源的学校利用原有的设备或建立新型设备,将其设为主讲互动教室,在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教室利用原有设备或建设新设备,将其作为听讲互动教室,通过远程互动教学模式,对主讲互动教室的授课进行实时录播,将录播画面同时传送至多个远程听课互动教室,从而实现不同教室与区域的同步听课。此外,实现一个主讲教室与多个听课教室的搭配,在听课教室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及时浏览在主讲教室授课的老师与相关课件的画面,同时,主讲教室的老师也可以随时查看听课教室中学生的画面和听讲情况,主讲老师也能够通过远程点名和问答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从而增加专递课堂的互动性和活跃性,打造不同区域的同频上课。除此以外,可以通过资源录制应用将专递课堂全过程或重要内容录制下来并上传至相关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或教师提供随时可以查阅的资源。

1.2打造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专业发展水平欠缺等问题,该课堂主要通过打造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模式,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教研模式,在活动中通过优秀教师促进普通教师提升其专业水平与能力,促使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施设备、应用场景等,建立全方位、全流程的听评课体系,合理运用音频、视频传播技术、智能导播技术、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及直播录播一体化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打造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的远程名师课堂。同时,授课教师与管理人员在不影响课堂中的学生正常听课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实时与点播两种模式远程观摩相关教师的授课情况,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名师的授课情况与其他教师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开展在线评课活动。此外,在这过程中能够及时抓拍和录制相关画面与过程,能够有效记录相关评审教师的评课观点和内容

[3]

1.3打造名校网络课堂

名校网络课堂的打造能够有效利用和整合各大名校的网络课堂直播内容以及相关资源,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可以按照自上而下的等级分类管理,如省级课堂、市级课堂、区级课堂、校级课堂、班级课堂等等,从而能够有效且有序的开展各类直播教学活动,利用教学教研云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教育”网络教学直播活动,同时,各区域可以定期开展相关名师名校线上公开课交流会,共享各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学资源、方法体系与内容,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名校名师的作用,激发区域教育的生命力,促进区域教育过程的均衡化发展。

1.4加强集体备课

备课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备课内容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与方向,备课质量的高低将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重点抓实集体备课工作,将集体备课作为提升和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好一下几点内容,首先,需要研究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安排;其次,需要研究好备课分层教学基点的确立以及集体备课的精选内容确立;然后,需要研究好分层教学课堂的问题以及相关课堂活动的设计;最后,需要研究好分层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实施方式。从而打造高质量的备课内容和教学设计方案,以确保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均衡。

2.以“三个课堂”实现学习的过程均衡

2.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在“三个课堂”的要求之下与时代背景的发展之下,学校需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统一,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首要任务,真正地将学科的核心内容落实于一线课堂之中。各区域学校可以建设智慧校园体系、打造智能校园网络平台、安装智慧教室、采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此外,学校应当合理利用智能阅卷系统的数据库,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各科学习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均衡学习[4]

2.2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面向区域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及时记录培训过程与数据,充分沉淀培训资源与成果,并辅之以专题讲座、答疑解惑、案例剖析、经验分享、方法指导、课堂观摩、点评互动、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具体的培训形式进行,并根据每堂课的内容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每次培训严格遵守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原则,为参训教师建立“训中问、问中学、学中做”的研修机制,切实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

2.3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三个课堂”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均衡不只是学生的学习途径与学习内容的均衡,还需要完善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也就是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过程均衡。比如说,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建设多样化的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实践中获取更多书本上不能给予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学习过程的均衡。此外,德育、体育、劳动能力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比如播放相关道德法治视频、开展相关体育项目比赛、组织实践劳动活动等。

三、以“三个课堂”开展相关探索和尝试

1.课堂展示

1.1课前预习导学

在进行新课学习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为立足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阅读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查找和收集与该课堂有关的资料,自主解决教材中的基础性问题,针对不能自主解决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标记,留着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分享,共同解决。在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时,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问题,适当融入相应的新旧知识,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巩固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任务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确保任务难度与任务数量适中[5]

1.2结合名师课堂,开展学习探讨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掌握的前提条件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闭环,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从而结合名师课堂的经验分享,有效选择高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照名师课堂,有针对性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在课堂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讨活动中来,结合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参照名师的经验,与学生一起积极开展讨论和分享,最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与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团队协作能力。

1.3课内训练巩固

通过学生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探讨活动,学生能够更深一步的了解教学内容与知识,这时教师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小组总结、课堂训练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检测,训练的内容要包含课堂基本知识和相关基础技能,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训练要分层次、分梯度进行,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能力要采用不同的标准,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确保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吸收。

1.4课后拓展提升

教学活动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在进行课堂知识学习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识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促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的总结中有针对性的将其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起思考,同时,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任务,促进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和实践,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应用能力。

2.经验分享

2.1学生交流分享

在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课堂活动讨论的经验以及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心得,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需要对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老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分享方式,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组员间互相补充、小组对其他组的分享进行补充等形式,从而帮助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发现,以及找出此次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和了解课堂知识以及纠正自身不足。

2.2教师交流分享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对每一堂课程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对每一次活动做好记录,同时针对每一次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为以后的活动开展提供参考。在大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通过交流与分享,促进彼此的教学水平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以及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吧,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身的内涵,从而确保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更大额提升[6]

四、开展远程协作交流,提升教育水平

远程协作交流对新时代的信息化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下时代的需求。因此,各学校应当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合力开展远程协作交流活动,比如,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和名师建立关系,开展相关交流和分享大会,帮助本校教师学习先进、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可以建立相关基础教育中小学校长交流论坛,促使各校校长能够就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教育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广泛进行交流,从而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不断创新道路,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本地教师教学交流平台,促使本地各校区的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观摩其它校区优秀教师的课堂,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各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及时进行信息化改革,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从而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

六、参考文献

[1]张文宇.做实“三个课堂”  优化育人方式[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Z1):53-54.

[2]杨巍,沈兴文.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挑战与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21(04):17-19.

[3]郭旭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J].新课程,2020(51):148.

[4]简兆麟.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75-77.

[5]赵冬冬,曾杰."互联网+"视域下跨区域教学共同体建设研究——兼议"三个课堂"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21(2):97-104.

[6]郑旭东,周子荷,贾洋洋."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挑战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2(2):8-14.

[7]许亚庆.高校"三个课堂结合"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J]. 科技广场,2008(6):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