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

曾灿荣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中心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大力呼唤教学革新,需要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立足新课改背景,设计多维情境,展开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创新能使民族进步,能使国家兴旺。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初始,创造是完成中国教育的方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当下,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优化和创新,革新传统授课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能主动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响应新时代发展的呼唤。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会学生观察,在观察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类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1]。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观察将不会有发现,更谈不上创新。小学时期的儿童观察能力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在授课期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做:

首先,在进行观察之前,应为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使学生能在观察中思考,保证观察的质量。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观察过程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根据具体事物进行有序的观察,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最后,针对观察内容和结果展开分析和概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以教学“圆柱体、圆锥体体积”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授课法,在课堂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硬纸板自己动手制作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以及圆锥,并准备适量的沙子。在课堂中师先进行演示,将圆锥体教具盛满水,然后将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中,并鼓励学生观察水占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能主动发言:“1/3”、“少部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圆柱体中水的高度,由此得出结论:占圆柱体体积1/3。随后,教师将圆锥装满水,并将水倒入圆柱体中,连续倒入三次,圆柱体正好装满水。老师继续问:“通过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两者的体积?”有些同学想得更快,会快速回答老师:“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演示中使用的圆柱体和圆锥的相似之处和特点。通过学生的观察,他们可以真正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工具,亲自练习演示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二、诱导学生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2]。在授课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想象,找出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逐渐缩短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时间,减少解决问题时投入的大量精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数学想象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基础要素:第一、因为想象是一种飞跃性的知识连接,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第二、能快速的脱离表象干扰,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联想力。第三、要具有追求真理的个性品质。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就需要帮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创设想象情境,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想象,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优质习惯。

以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想象如何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变得一样长?梯形是否会发生变化?与梯形面积具有怎样的关联?如果将梯形的上底变成0,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与梯形的面积又具有怎样的关联?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想象大门,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广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拥有良好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抓住学生灵感,在灵感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灵感属于一种直接思维,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的提升。而且,灵感的出现会伴随着突破和创新[3]。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灵感,针对学生自身的想法与常规不吻合的解答、全新的构思,进行肯定和表扬,避免否定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变授课角度,利用类比等形式诱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能突破传统的逻辑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比如: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一道例题出现,而且是非常常见的:“用‘>’号排列数字。”很多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会利用通分、比较等方式。但是,由于公分母太大,解决的过程比较麻烦。为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前后桌、同桌同学所写的题目,然后思考怎样对比这些数的大小。学生的视角看,这些数字倒过来了,而恰恰这些倒过来的数字能引发学生的瞬间灵感,使很多学生探寻有效方式,将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快速的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过程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逐渐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并演变成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讲,也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数学课堂,坚持不懈的构建创新授课方式,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让学生能在创新思想的伴随下,逐渐拥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延长学生探究数学未知领域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能真正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杰.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8):39-40.

[2]李军辉.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 教育界,2020,(29):74-75.

[3]冯莉秋. 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塑造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