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职《应用写作》“金课”的理念和举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3

打造高职《应用写作》“金课”的理念和举措

张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高职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打造“金课”成为一线教师的讨论热点。从建设有难度、有深度、有挑战度“金课”的目标出发,当前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存在开设不理想、教材不切合实际需要、教学模式单一、教法老套、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高职课程的特征规律和体现“金课”课程理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课程开设、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入手,为打造《应用写作》“金课”提供可行性策略参考。

【关键词】高职“金课”;《应用写作》;理念;举措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科规划课题:互联网+环境下打造《应用写作》“金课”的实践研究(XJK19CZY034)。

2018年6月21日,原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他指出: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金课”被第一次写入教育部文件。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现状

1.许多学校课程开设很不理想。近年来,高校学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十分突出。2018年5月,《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关于清华大学改革写作课教学的报道。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更差。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高职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很少开设“写作”类课程;有些学校就算开设了“应用写作”类课程,但同学们基本不听,只是混个学分。据调查,目前《应用写作》类课程在高校处于较尴尬的境地,属于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大多数高校不仅没有开设写作必修课程,甚至原有的和母语教育相关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日益边缘化。笔者选取湖南省建校背景、开设专业相近的三所地方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对3校所有专业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学语文”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梳理,《应用写作》课程开设情况如下表:

专业开设课程情况

A学校

(38个专业)

B学校

(28个专业)

C学校

(29个专业)

只开设《大学语文》或《中国传统文化》

16

14

7

只开设《应用写作》

14

0

0

两者都开了

6

8

0

开其他相关课程

2

6

0

从上表可以看出,A、B两校相对比较重视“大学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分别有36个、22个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C校明显不够重视,只有7个专业开设了课程,不到四分之一。《应用写作》课程开设情况就更不理想了,除了A校近一般专业开设了外,B校只有8个专业,C校没有一个专业开设。窥一斑而见全豹,高职院校应用写作类课程开设情况很不理想。

2.高职《应用写作》教材落后现实需要。客观地说,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材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普通高校的写作教材中脱胎而出,到逐渐走向成熟,到开始自成体系的过程。就笔者搜集所见,全国共出版了数十部专供高职院校教学使用的《应用写作》教材。检视内容,编排体系多种多样,有些较有特色,有些生搬硬套,可谓泥沙俱下。主要存在的不足是:一是很难见到与行业、企业或社会实际紧密衔接的教本,同职业岗位需求差距大;二是与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紧密衔接不够;三是职业特性体现不够,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四是注重了普适性,没有照顾专业性,为专业发展服务不够。总而言之,《应用写作》教材还未完全从普通高校的写作教材里走出来,高水平精品教材相对偏少。2020年启动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全国优秀教材奖励名单包含特等奖3项,一等奖80项,二等奖317项;其中《应用写作》只在继续教育类有一本,职业教育类没有一本教材入选,由此可见一斑。

3.教学模式单一,教法老套。由于不是独立学科,没有相对独立的教材体系和教学理念。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认为只要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写作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封闭式课堂讲授为主;常见的教学模式为“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教师点评”,这种教法程式化严重,流于形式。同时,许多教师本身不愿意创新,不愿主动思考如何与市场接轨,宁愿用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注重积极更新教材内容和自身专业知识;直接导致不能与时俱进地将新知识、新要求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仍处于传统模式和封闭圈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单调陈旧。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效果可想而知。

4.学生基础较差,动力不足。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讨论一个现实的“痛点”问题——学生母语写作能力太差。2018年5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就宣布从2018级起,在全校所有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据《光明日报》报道,高校学生普遍“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论文缺少逻辑”“总是有很多病句”“不会总结”等,不少学生表示“一写文章就发愁”。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大多数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要差,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对更低;他们对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的认知,普遍觉得该门课程对未来的工作、生活用处不大,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帮助,从而学习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

同时,如前所述,大多数高职学校对《应用写作》课程不重视,要么不开设,开设的也多是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因覆盖学生人数多、涵盖专业广,通常采取合班上课,师生比严重失调,导致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不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写作技能。

因此,在打造“金课”的大趋势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应用写作》课程,提高课程教育实效,从而提高大学生写作和交流沟通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二、打造高职《应用写作》“金课”的理念

如何理解“金课”?2018年11月24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第一次对“金课”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他指出,“金课”是相对“水课”而言,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主要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五大类。基于此,本文主要聚焦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张新启(2019)较全面地提出了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课程建设,必须遵循高职课程的特征规律,从“体现三个特征、遵循三个规律、达成三个目标、实施三化评价、推进三个建设”五个维度体现“金课”课程理念。这个思路对推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两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认为打造高职《应用写作》“金课”必须遵循三大基本理念。

1.体现课程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金课”首先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如果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具体的指向,对学生未来就业和工作没有帮助,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条件,更谈不上打造“金课”。其次,高职“金课”必须是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能培养学生能力体系的重要一环,要注重《应用写作》与所在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与搭配,从而形成整体效应。最后,课程的职业特性还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动态性上。现实生活中,职业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其岗位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也随之变化。课程内容需具有行业特征,所选例文都应是现代应用文体,所作分析阐述具有职业特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是切合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并与新时代多元文化知识保持一致。

 2.符合专业教育规律。打造高职院校的“金课”必须遵循专业教育规律。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一般都是先底层后上层,先表层后内涵,以满足工作难度不断递增的逻辑规律。也就是说,一个职业者只有能够熟练完成简单、片段和从属的工作任务后,才能逐渐能够完成复杂、完整和主持的工作任务。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必须与之相匹配,一定是先简单后复杂,先实践再理论的。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学习效率理论等学习规律,课程形态一般体现为先行后思、思行合一,当前高职教育已形成的共识就是课堂教学基本采取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做合一。具体到《应用写作》上,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和学习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要创造性地将“读写说”融合在一起,构建不同层次内容模块;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突出实践性。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打造《应用写作》“金课”必须改革课程评价,要体现课程评价方式的过程化。要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经历体验。另一方面,课程评价不能只是“测量”学生,简单地将行为与数字配对,而要在对学生学业进行全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与分析,进而做出判断。同时,还要体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评价更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打造高职《应用写作》“金课”的举措

互联网+环境下打造《应用写作》“金课”,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课程开设、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借助智慧职教云平台开展MOOC教学,编写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型“金课”。

1.高职学校要提升对《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视度。

国外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一项针对900多所美国高校的调查显示,96%的四年制高校开设了大一写作项目。“说明文写作课”作为哈佛学生唯一的必修课,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利用证据、提问、结合原文素材、发展观念、组织论据,以清晰有效的方式与读者沟通。据罗传清研究,前几年美国一些专业人士在全美各高等理工院校兴起一种“全部课程的写作”教学运动,此项运动的目的在于把《应用写作》与大学各门专业课程更加充分地统一起来。有些高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由浅入深的编班设课。如乔治亚理工学院,就设计开出7 个不同等级的课,供学生任选其一;雷赛拉工学院设4个等级课,即低水平的、中等水平的、中上等水平的、上等水平的。这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设课,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足见美国高校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职学生经过一学期《应用写作》学习后,仍然不会写计划和总结,还是分不清请示与报告,甚至连请假条也写不好。但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写作能力正逐渐成为现代人择业、企业用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各高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各个专业开设《应用写作》类相应课程。

2.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应用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通识公共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当前,许多高职学校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据调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教师自身写作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只能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形成“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可采取“送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参与各类进修培训,提升自身水平;也可实施专兼互动模式,将企事业单位专家能手请进学校兼职教学,选送学校青年教师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用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发展,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打造一支数量够用专兼结合的《应用写作》“金课”队伍。

3.创新研发高职《应用写作》“金课”的生态体系。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因此,依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对学生进行读写说一体化训练,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应用写作》传统教材的常规性模块,重构“读写说三位一体”的内容模块体系,从读、说、写模块出发,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突出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编撰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从而实现提高本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的。

4.大胆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方法。一是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特点,基于MOOC/SPOC 实施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打造适合校本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翻转课堂”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二是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使用智能化教学技术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主流趋势。雨课堂、慕课堂、蓝墨云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满足《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个性化教学需求,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还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金课”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课题。只有在学校完善的制度保障下,教师们坚决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教材研发、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优化、改进,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职《应用写作》“金课”。

【参考文献】

1.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

2.祁琳.“写作与沟通”将成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必修课[N].光明日报,2018-5-21(10).

3.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8-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