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复沓法在体会爱国情中的运用 --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浓浓爱国情”单元的《示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1

回旋复沓法在体会爱国情中的运用 --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浓浓爱国情”单元的《示儿》为例

雷东

四川省中江县清河中心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百度百科)。由于复沓法对其强调某种感情的突出效果,所以许多教师在课堂运用复沓法让学生在反复涵咏中体会情感。笔者在教学本单元时,对此种方法做了一些研究,下面以《示儿》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把握情感基调,举象造境入情。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艾青的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提示我们其人文主题是浓浓的爱国情。与人文主题相对应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在本组的每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示儿》的写作背景是: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作者却希望统治者能够驱逐金兵、定都中原。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作者因不能在生前见到大宋统一中原而,以及对王师北定中原的强烈之

举象造境入情帮助学生沉浸情感之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大法宝。所谓举象,就是把作者写着纸面上的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意象。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努力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一些画面。这一幅幅有一定联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也就会形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学生置身于这种中,就会更容易体会到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味和情感。学生就能真正被作者那浓浓的爱国情感动,并让它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在教学《示儿》的课堂之初,我就在大屏幕上出示临终遗言主题图,然后用上悲情的语言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临终之画面,让学生进入到人之将死的中去,去感受人之将死之;接着在简介陆游时,让学生观看靖康之变短片,并辅以简介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感受国破家亡之。至此,一种的课堂情感基调就基本上营造出来了。

二、浸入情境感受情,反复涵咏体会情。

在弄懂了古诗意思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悟诗情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沉浸在陆游临终时不为己悲,只为国悲的情感场,反复涵咏但悲不见九州同。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在陆游临终时,他本来知道——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

师:但是他不因为自己即将离世而悲伤,他只恨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所以他感叹道——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他想,自己死了不要紧,但是京城汴梁还在金兵手里,汴梁的百姓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感叹道——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金兵感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就在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快要打败金兵时,却被昏庸无能的南宋皇帝召回陷害致死,从而丧失北定中原的大好时机,他感叹道——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他想到被金兵蹂躏,过着非人生活的中原遗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两眼泪汪汪的巴望着王师收回故土,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失望。他感叹道——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他想到以南宋朝廷以皇帝赵构为首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他感叹道——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种回旋复沓式的情感性结构设计,非常容易让学生体会到陆游那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感。拥有丰富具象的情感之境是感染学生的前提条件,创设这种具象之境又不止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呈现、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浸染,就形成了上面的回旋复沓的课堂模式。在这种回旋复沓的情感唤醒中,浓浓的爱国情便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三、设置任务练练笔,写作表达抒发情。

在经历了上面两个环节之后,爱国情已在孩子们心中发芽,但是如何让它成长并结出累累硕果呢?这时安排一个课堂小练笔是必不可少的,这还有助于孩子们语言的建构与提高。笔者就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顾了建国70周年阅兵活动的两个重要场景,然后把学生带到刻有《示儿》的墓碑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陆游说的话写下来。

参考文献:《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王崧舟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