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影响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影响价值研究

纪姗姗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6200

目的 分析予以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和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1至2020.12于本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患共8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急诊护理干预)分别44例,统计并比较两组于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效果、 护理前后动脉压、 心率水平、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总有效率方面高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动脉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动脉压、心率高于对照组,同时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胸部不适、抽搐、恐惧、记忆减退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出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护理干预能提升其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值得采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骤然终止,大动脉的搏动和心音完全消失,脑部等重要器官出现严重缺血和缺氧现象,引发生命终止,于临床上又被称为猝死。心室纤维颤动属于导致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疾病一旦出现,未及时开展抢救处理,4~6min后可引发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无法逆转的损害,患者死亡率通常较高。近年来研究显示,对心肺复苏后的心脏骤停病患加以急诊护理干预能提升其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其各类不良反应出现。为此,现对2018012020.12于本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患共88例进行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者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和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01至2020.12于本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患共8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有44例, 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8:16、29:15;年龄分别为22~78岁、24~75岁,均值分别为(60.02±5.38)岁、(60.15±5.12)岁;心脏骤停原因:脑溢血、严重缺氧、重症心肌炎、心梗、休克、有机磷中毒比例分别为14:10:10:6:2:2、14:9:9:7:3:2。两组各项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分析比较。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均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护确定存在室颤或者心脏机电分离,心脏骤停时间未超过20min。(2)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外伤引发的心脏骤停或者破裂及室间隔穿孔者。(2)心脏骤停前伴随泵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者。(3)存在其他的严重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于心肺复苏后开展常规护理,即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师处理;遵医嘱用药,做好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等。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加以急诊护理干预,结合患者复苏期间伴随的不良情况,确定抽搐、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恐惧、反应迟钝和胸痛作为几个侧重点,后制定出相应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干预:于患者开展心肺复苏后,护士应及时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其不良反应和心理状态,后予以有效开导,经讲解以及启发减轻其负面情绪, 提升其对于不良反应的认知, 进而提升其配合度。(2)胸痛干预:胸痛属于心肺复苏后一类常见不良反应,为缓解患者疼痛,护士可每日引导其开展深呼吸训练,每次20下,每日1次,每次深呼吸量慢慢增加,使其肺功能逐渐恢复。此外,对胸前壁保护也能经调整患者睡姿实现。对存在严重疼痛者,能遵医嘱开展局部治疗,在其胸部适量涂抹一些止痛凝胶以发挥镇痛效果,也能利用红外线开展辅助治疗。(3)脑部功能及头面部干预:开展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可产生语言障碍,对于该类患者,需要对其语言功能加强训练 能经记忆交流训练使其康复;家属需在和患者会面时通过回忆往事提升患者的语言兴趣,进而提升其语言恢复速度;此外,对患者的头面部护理还能经指导其掌握梳发护理、浴面护理等操作以促进其恢复;脑功能护理主要采取维持低体温方法开展,患者在缺氧后的10min之内采取低温处理,经冰帽或亚低温治疗仪维持其头部温度在 28-30℃同时对其体表大血管开展冰敷降低其躯体温度,以促进其脑功能恢复。(4)肢体运动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可受到限制,和其脑部损伤有关,对于该类患者,需做好上肢和下肢护理,能经按压上肢、下肢穴位和辅助患者运动等方式实现。观察指标为:(1)护理效果。(2)动脉压、心率及住院时间。(3)不良反应。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在总有效率方面高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和住院时间对比护理前,两组动脉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动脉压、心率比对照组更高,同时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胸部不适、抽搐、恐惧、记忆减退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出现比对照组更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急诊科一类危重疾病,能是多类原发病引起,一旦发生需争分夺秒开展救治,以免导致内脏和四肢等多部位组织器官受损,甚至造成脑部组织缺氧坏死,威胁患者生命。开展心肺复苏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脑细胞,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坏死,当前该技术已被广泛普及至急诊工作中。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有效率上为95.45%比对照组77.27%更高,且各类不良反应出现比对照组

更少,此外,观察组护理后的动脉压、心率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护理模式的效果更佳,能减少各类不良反应出现。考虑原因是观察组分别从心理干预、胸部疼痛干预、脑功能与头面部干预以及肢体运动干预几方面进行护理,其中心理干预经结合患者心理状态予以疏导,能在短期内减轻其负面情绪,提升其治疗及护理配合度,进而有助于加快其恢复;胸部疼痛干预经对患者开展呼吸锻炼,同时不断增加练习量,能减少胸痛出现或减轻胸痛程度;脑功能与头面部干预经开展语言交流训炼,能促进患者的语言障碍恢复,与此同时指导家属参与护理,使家和患者一同追忆往事,能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指导患者掌握梳发和洗脸等简单操作也能使其尽快康复;开展亚低温治疗能减少脑代谢和组织耗氧量,降低脑部氧自由基生成率,减轻脑水肿症状,对脑部起到良好保护作用,促进脑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干预通过穴位按压和辅助运动等,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笔者认为,作为急诊科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和心电监护使用方法等,并随着心肺复苏有关新知识和新技能产生不断更新自身护理知识以及技能,始终保持负责、严谨、耐心的工作作风,一旦患者出现异常需依据规程开展有效处理,以及时挽救其生命。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患者开展急诊护理干预能提升其康复效果,减少各类不良反应出现,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郭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

子杂志,2020.

[2]张玉坤,王钰炜,王丽竹,等. 急诊科结构化护理团队对体外心肺复苏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

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

[3]梁会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临床研究,2020.

[4]殷长春.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

杂志,2020.

[5]苏洁,许美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作者简介:纪姗姗(1988-),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学历,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研究方向:急诊护理技术,急诊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