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新生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新生态

陈海军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中学  3632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课程,“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于课堂的质量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德育工作切实落地,以期更富有成效地培育新时代的好少年。当下,学校教育的更应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德育工作来说,如何开展更富有成效呢?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新生态有了新的思考以实践抛砖引玉,具体包括运用动态时政,培育政治认同;融入道德生活,培育道德修养;基于成长细节,增强责任意识;关注生命健康,塑造健全人格等。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育人;新生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本文称为“双减”),指出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消除各种乱象。“双减”政策一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增质增效新挑战。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来说,如何基于学科教学,突显德育功能,实现学科育人的最大化。在前阶段的听评课,以及笔者课德育课题研究实践中,发现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课堂满而低效、作业简单而失去新意等问题,着眼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发展核心素养,大胆地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究,初显成效。

一、运用动态时政,培育政治认同

最大的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这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发展核心素养之一。政治认同需要生动形象的时政素材作支撑。动态时政以声、色、像具全等特点,其内容具有包括来自国内外大时政等,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精选并精准引导,对于培育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等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态时政教学既可以运用于新授课,也可以运用于中考专题复习课。而这种教学思路就是将重点、热点相结合,教师可以从深入挖掘学科观点与时政热点的契合点,预设或生成触动内心情感的知识基因,由此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比如,新授课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框题,教师可以课前搜集典型的建党百年的重大成就,包括经济、科技、文化等素材编辑视频,通过富的震憾力的事实,教师再结合学生身边如抗疫事例,并融入亲身经历,一步步将学生带进深度思考,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重要的学科观点,进而发自内心着实明理,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而这样的德育生态教学,常常可以收到可持续的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再如,在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中,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例,教师可以选取历史和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建党精神?什么是抗疫精神?什么是航天精神……一个个民族精神鲜活地呈现,理例结合,以例说理,步步扣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静悄悄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中来,去正视自己,去建构自己伟大的人生目标,不仅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民族自心,更能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动机。

二、融入道德生活,培育道德修养

知识、信息来自于生活,德育理论、德育思想、德育原理需要真实感人的道德生活,尤其是的榜样人物及先进事迹。德育工作不是知识教知识,不是简单的德育理论灌输,更不是简单的成人化说教,用道理讲道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以及思维力、理解力与成人不同,都需要依托形象真实的的素材,并辅之以立体式的问题支架,进而层层深入,实现思想道德的唤醒、生成、内化,最终实现道德自觉,以形成或增强道德修养学科发展核心素养。

道德生活并不是遥远空洞的,榜样就在身边,包括生活中平凡人的一举一动。教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完全可以选取真实又感人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思考,去践行。例如,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这一框题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学习《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致敬2021年“最美教师”》《新时代好少年》(印发材料给学生),从中选取一个榜样人物,说说他们身上的品质以及以自己青春成长的启发,于课堂上小组或大组分享交流,而教师再从他们的交流中引出“行已有耻”“止于至善”的重要性及具体践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将学科教学与道德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最大化地培育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基于成长细节,增强责任意识

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对自己负责、我对他人负责他人对我负责的过程。在一个人的成长细节中,都离不开厚重的“责任”。因此,责任绝不是空中楼阁,是高大上的空洞理论,而是来自己于每一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包括家庭领域、学校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要素,及时建构联系,激起学生对亲身或间接体验的点滴生活,从最深层次实现对道德认知,增强责任意识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的常态化培育。

例如,就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的新授课,教师或可以“志愿奥运”“抗疫志远者”“新时代好少年”等时政素材,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成长”“养成亲社会行为”有道理。从身边人物,尤其是青少年身上去感同身受,身上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切实明白,责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备的品质。一个人如果少了责任或不尽责任,不仅仅不受人欢迎,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育人就是这样,无须灌输硬输大道理,很多道德或法律上的认知与理解,都需要依赖事实事例,正如“事实胜过雄辩”。

四、关注生命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生命健康是德育工作的大前提,没有生命健康意识,包括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关注他人的生命健康,包括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领域的健康,很难以从更高层次去引领学生生命价值,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紧密相联,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融合,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而健全的人格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不可或缺。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工作中,要紧密地结合教材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关注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不断地健全人格。

例如,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框题来说,教师可以选取如:“任子威,7岁接触滑冰,每次训练都是100圈起步,中途不放弃,两次骨折受伤,却愈战愈勇。苏翊鸣,决定成为职业运动员时,他就做出了取舍,放弃明星梦。谷爱凌刻苦训练,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做出了正式比赛中从未尝试过的1620抓板,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用2021年北京冬奥会奥运健儿的事例,让学生思考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奥运健儿高光背后的经历,启示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进一步明确:“生活难免有挫折”“发掘生命的韧性”“少年有梦”等,将若干知识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榜样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相联系,从远到近,远近结合,引导学生从生命健康、从人格层面去关注生命,体会生命的力量与精彩,从而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课堂新生态是基于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双减”背景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课堂新生态,更是着眼于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与提升,实现学科德育功能的最大化,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思政学科的重要组成,真正立德树人,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青少年培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邹骋胤. “双减”背景下“三乐”德育理念融入育人实践主题活动的路径研究[J]. 教师,2022,(09):24-26.

[2]章继钢,汪小玲,黄秀珍.“双减”背景下构建“双循环”的学校德育新思路[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26-28.

[3]李嘉仪.“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改革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4):17-19.

[4]万应孝. 红色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2,(11):10-11.

注:本论文为第七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即《“双减”背景下,初中思政课德育工作的探究》(项目编号zdy21010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