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情感触达,提升德法教学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增加情感触达,提升德法教学成效

严琼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道德情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不仅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受教育者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并促使其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这就决定了情感体验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独特地位。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整体。而其中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又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它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求我们要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有效德育学习,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感动了,才能有行动。我们的德法课堂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感情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完成道德建构。那么,如何在品德课教学中触发学生感动这一情感体验呢?归纳一下,一般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由感受感知引发感动

《从一滴水说起》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水的

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养成自觉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怎样让学生体验淡水缺乏的严重程度呢?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生活体验不足,无法有较深刻的体会,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影视资料《涛涛的梦想》。故事讲述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李涛涛每次都要赶十几里的山路到邻村小学上课。每个周一早晨涛涛上学前,妈妈都会舀出一瓢精心储存但又浑浊不堪的水,倒入以前赶集时捡回的矿泉水瓶。而就是这一瓶掺杂着泥沙的黄水,竟是孩子维持一周的生命之水,涛涛要分六天喝。每次都是等到实在口渴得不行,涛涛才会打开瓶盖,用小小的手指蘸一蘸瓶盖上残留的水滴,使劲往嘴唇上涂一涂,抿一抿再继续赶路。这时,画面定格在淘淘干裂的嘴唇和饥渴的眼神上。教室里躁动了,孩子们意识到原来有的地方竟然这样缺水呀。涛涛和我们是同龄人,我们每天用长流水刷牙、洗脸,而她蘸水止渴,我们以前浪费水的行为真是太可耻了。触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是什么?是感知。学生不知道的、没印象的不可能掀起情感的波澜。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含量只占淡水总量的0.3%”这一“知”,恐怕是难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淡水匮乏的严重程度的,因为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随着故事画面的步步推进,学生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酝酿、升腾、迸发的过程,最后“情满而溢发”。

二、由理解体会引发感到

《家里的烦人事》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上课铃响,教师让学生们互相倾诉

家里的烦人事,班里顿时炸开了锅,马上成了“诉苦大会”。有的说妈妈老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有的说妈妈天天总在他耳边嘀咕要好好学习;有的说上次没考好,爸爸还打了他······一时半会儿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看样孩子们对家长的意见挺多的。面对有那么多“怨气”的孩子,教师朗读了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处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听了这段身为母亲的女作家的内心独白,孩子们感受到一位母亲的矛盾、焦虑、痛楚,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理解了父母所谓的“严厉”,对家长的怨气和不解也随之烟消云散。“情不动,则理不明。”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才能引发学生的感动。母亲的内心独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冲刷,变得清澈明亮。“感动”不仅使课堂格外灵动了,更实现了道德与内心的和谐。

三、由此及彼引发感到 

以《父母的疼爱》一课为例。课堂上,老师让三年级的孩子讲一讲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教室里沉静了半天后,一个小女孩慢腾腾地站起来说,她妈妈会做好菜给她吃。老师接着说:“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教室里又是一片安静。看来,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很漠然。这名老师讲了《藏羚羊的跪拜》:肥壮的羚羊面对猎人的枪口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可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这时候,猎人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后,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几个小女孩甚至趴在桌子上擦眼泪。教师见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说:“动物都能够如此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我们的爸爸妈妈。”一个孩子站起来讲她一年级生过一场重病,连楼梯也没法上,她妈妈每次都是先上楼换成平底鞋再下楼背她,而且要在三楼歇一歇才能爬上五楼,因为她妈妈的个子很弱小。紧接着两个、三个、四个孩子站起来,孩子们都有了想表达的欲望。由此及彼就是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由于尚处幼年,情感体验不细腻,对父母的关爱往往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而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物,听到藏羚羊的母爱故事,会一下激发起孩子们对父母之爱的联想,《藏羚羊的跪拜》充当了良好的情感导火索,唤起他们潜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四、由点及面引发感动

一教师上《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在讲到“残疾人身残志坚”这一环节,老师播放了专题片《陈伟强的故事》。陈伟强叔叔在他六岁时,遭落地变压器电击,双臂高位截肢。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一条是无穷无尽的磨难和艰辛。当时,不要说是工作,就是吃饭、穿衣、起身等常人看来最简单的生活小事他都无法完成。记得陈伟强截肢出院的那一天,不小心摔倒在地,由于失去双臂,左滚右滚就是起不了身,他想起父亲给他取名伟强,是要他自强!从此,陈叔叔凭着顽强的毅力,练就了用嘴、颈、肩和脚趾进行运笔、握刀、篆刻和绘画等技能。他曾两次到日本交流访问,书画作品八次获国际大奖,三十多次获国内奖励。这位教师选择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触发点,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许多孩子被故事中的陈叔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教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告诉孩子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陈叔叔一样的残疾人,比如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千手观音的舞者邰丽华等等,他们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此时,情理交融,寓情于理,孩子们在内心产生了对残疾人的尊重之情。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到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情感对于孩子的道德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有感动这一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将变得更富有诱惑力。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信念的树立,需要道德情感的推波助澜,孩子们被感动了,才会去行动。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安排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等道德情感

有了切身体会。在不断扩充道德情感内容的同时,加强了道德情感的深度。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了,才能使学生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品德的发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