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关键习题,实现长文短教——以三下《枣核》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借助关键习题,实现长文短教——以三下《枣核》教学为例

张幼芳

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乡中心小学  

小语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具体体现,既突出训练“双基”,又突出单元的训练重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一些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成为不少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笔试经实践猜想,可以从关键习题入手,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概括内容着力,从品味语言深化,从言语实践提升。锁定关键习题,解锁长文短教的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借关键习题定方向

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它将客观知识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枣核》是一篇有趣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要说出来才更有趣。其课后习题为“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直接指明了这篇课文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掌握怎样的技能。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将复述作为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新词,理解“县衙门、衙役、惊堂木”等词的意思,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利用表格,厘清枣核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县官的过程,初步了解民间故事中反复的叙事手法,能借助关键词复述故事。

3.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写作目的,体会枣核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二、从整体感知起步

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个文字符号组成词句段,才有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内容的感知需要从整体进行把握,着眼全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升华情感认识。特别在面对长文时,我们应该摒弃以往的着眼于一个词、一句话的“深挖细嚼”的精细化教学方式,更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抓住文章的脉络。

《枣核》是一篇有趣的民间故事,教者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快读找到课文中高度概括枣核人物形象的句子,再想一想写枣核聪明,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学生通过快速读课文,找到写枣核聪明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了枣核用自己的计谋夺回了牲口;和县官斗智斗勇,最终惩治县官这两件事。执教者随机引导,学生将故事概括为“计夺牲口、智斗县官”。这是一篇有趣的民间故事,文本运用了民间故事常用的反复手法来推进故事的走向,内容同而不同,体现语言变化的趣味性。全文通过这两个故事,体现枣核聪明机智的形象。

片段一:

1.词语学会了,那么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你快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一起读。(“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板贴:勤快、聪明)

2.聚焦枣核的“聪明”,交流阅读收获。

(1)这就是一个讲枣核聪明的民间故事,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枣核聪明?(评:他找完整了吗?你很会读书!)

(2)写枣核聪明,课文写了哪些事?(评:谁能再简单地说一说?)第一件事情,枣核用计谋夺回了牲口(指名2个),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计夺牲口”。(边点评学生边板贴)第二件事情,他也是用智慧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也可以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指名回答)——智斗县官)一起读。

长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学生难以顾及整体,理解片面、肤浅。对于长文章,更需要我们从整体感知起步,提高阅读速度,全面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整体印象,片面解读,怎么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呢?如果淡化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还是那个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对长课文来说更是一种灾难。

整体感知有许多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提出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带着问题,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客体的质疑起步,带着问题感知课文,寻找答案。其次,可以从文章结构入手,关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再回到全文去看,进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最后,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边读边画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或情节,进而理清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三、从品味语言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执教《枣核》,在学习“计夺牲口”这个故事时,请同学们关注到枣核用了怎样的计谋,衙役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划出相关语句。在交流指导时,发现学生们均关注到了描写枣核和衙役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此时教者随机出示表格,将学生找到的内容相机填入表格内,随文理解意思,带着动作读“哦喝”。通过比对观察,学生一下子便发现了枣核吆喝了三次,这三次吆喝充满着智慧,进而体会到了民间故事中反复的叙事手法。再联想找到的关键语言,读出衙役听到吆喝后的惊慌、着急、困得狠、放松戒备的不同表现,在读中理解枣核计谋中的智慧之处。

片段二:

1.枣核用了怎样的计谋呢?衙役的表现又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4-7段,用横线画出枣核计谋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衙役表现的部分。

(1)学生交流时在文中圈画:关注到了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2)直接出示表格:老师把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句都请进了表格中,你们看,这样更简洁、更明。

2.看表格,明白枣核如何计夺牛驴。

枣核吆喝了几次?同学们,在民间故事中常常会用到反复的叙事手法,关键的情节或关键的词语往往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枣核要吆喝,吆喝再吆喝,而不是吆喝一次就把牛、驴都牵走呢?

生:为了把衙役折腾困,这是枣核的计谋。

长文难在篇幅较长,容易出现着力了解内容、疏于深入理解的情形,最终导致学生读完仍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从理解关键内容入手,找出关键词句,在对比、联想中,打开与文本对话的窗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定要注意关键词语意思的疏通,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理解好词语的意思,更有助于学还是那个关注关键词语,进而读懂每一句、每一段,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在言语实践中提升

语文教学最美好的姿态就是进行积极的言语实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一篇课文不紧要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文章语言。

执教《枣核》,从关键习题出发,为了实现文章语言的内化,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复述便是最合适、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计夺牲口”的学习表格,借助表格读懂了枣核三次吆喝的计谋,复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迁移运用,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样子,摘录关键词句,理解每次“蹦”的巧妙之处,感受枣核的计谋。关注整体,将两个故事完整地串联在一起讲一讲,一个趣味横生的民间故事大赛就在教室里热闹地展开了。

针对长文,有许多言语实践点可以关注。如五上《父爱之舟》课后习题第二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借助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想象父亲用小船送我报考、入学时的身影。走进学生生活,想想在生活中,父母的那些举动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在引导下书写下父母关爱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如上,在安排言语实践时,必定要先让孩子掌握实践方法,提出实践要求,再放手去试,随机指导。言语实践一不得脱离文本,而不得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找到言语实践的支点,进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长文短教的方法很多,要学会借助课文关键习题,关注文本和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品味关键词句、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勤思多试,必然会掌握长文短教的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