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街道全要素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浅析街道全要素设计

杨敏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东莞大道品质提升工程位于东莞市中心城区“两轴三节点”范围内,涉及东莞大道、体育路、旗峰路、元美东路、簪花路、石竹路、丽峰路、美峰路、及会展北路等道路。通过该项目,提升了道路周边片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以东莞大道品质提升项目中的簪花路改造为例,对街道全要素设计进行探讨。

一、工作要点

1.加强道路安全

沿簪花路存在较多停车场的出入口以及高差的衔接,影响慢行通行安全和舒适度。具体措施:A.增加划线、车止石等,促使车辆通行更为顺畅,提高道路整体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B.对车道、慢行道交界处进行零高差处理,提升步行和骑行的舒适性。

2.整合道路设施

1) 标识牌合杆:现场各自为阵,自立其杆,导致城市钢铁杆件林立,杆件过多,会导致部分情况下的通行难度增加,影响安全;设置不合理,杂乱无章,会降低整体整洁性,影响市容;功能重复,不具备差异的设置价值,导致限制情况出现,浪费资源。2)独特而统一的街道铺装;3)疏朗通透的种植;4)街道家具形象一体化。

3.路权明晰和提升慢行体验

在街道全要素设计中,慢行空间、车行空间、交叉口空间、活动空间、绿化空间及街道设施空间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空间,应设置对应的功能,因不同的空间设计要求及标准要求都有所差异,这就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1)强调路权独立,各空间都应对各类需求要素进行充分考虑,通过结合街道类型、沿街功能业态及街道人行活动等情况,控制设计宽度,打造人性化街道;2)盲道全线贯通,保证盲人的正常通行;3)清晰的非机动车道画线和减速标识,骑行道两侧增加龟背灯,提升人行和骑行的安全使用。

4.优化建筑前区, 落实完整街道理念

1)通过优化道路断面,实现路内停车,压缩次干道车行宽度,同时将绿化带从路缘石分别退缩1米,满足2.5米 的路内停车宽度。2)优化停车空间,实现一体化建筑前区:通过增加行步空间,休憩空间,与建筑前区空间一体化融合。3)提升街道设施, 实现顺畅通行感受。a.行道树,绿化池、垃圾桶、路灯、广告牌、变电箱等街道设施统一归集到绿化带上,实现街道干净整齐顺畅。b.街道上不能迁移的变电箱通过定制化的穿孔铝板等材料进行装饰,使其成为街道一景。c.在原有行道树基础上,改造线性连续绿化带、新增树篦子、自行车停车泊位等设施提升道路品质。因此,道路红线管控应转变为街道空间管控,提高道路空间、建筑前区空间与节点空间的协调性设计,实现统一部署及完善,打造功能多样、空间衔接合理的完整街道。

二、工作重点难点

  1. 自行车道贯通

目前城市中自行车也成为一大交通出行方式,随着自行车数量的增多,道路通行的混乱性也有所增强。为了保证自行车的正常通行,就需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从无到有完善自行车网络,新建自行车专用道;根据不同道路空间条件设置自行车道宽度,保证单向自行车道宽度大于1.5m,净高度不小于2.5m;对过路口、绕公交站台处采取连续性设计。

  1. 无障碍系统优化

全面完善街道无障碍系统,建成无障碍街区。细节上在零高差和无障碍区域采用异型加工的石材进行高差过渡。人行道提前放坡,渠化岛、二次过街岛下沉至与机动车道零高差,改善交叉口慢行环境,方便弱势群体通行。

  1. 完善装饰井盖

位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井盖改造为装饰井盖,减少弱势群体的绕行。目前井盖的类型多,通过应用不锈钢板材,能够提高井盖强度系数,且外观更美,能够根据城市环境整体要求,将井盖铺贴材料与人行道一致,提高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通行能力,保证通过的舒适度。

4.统一铺装设计

簪花路铺装改变以往一铺到底的铺装方式,为适应不同街区界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不同区域用不同样式区分路权,满足划分空间、美观等需求。设计中,不仅控制强度、耐磨性及舒适度等基本指标,更提高了整体美观性、生态性、经济性。基于此,改变传统铺装方式,能够提高各街区道路铺装的质量,不同区域也能得到相互衔接,实现有效分区,有方向感与方位感,有明确的边界,有合适的色彩、尺度与质感,色彩要考虑当地气候与周围环境。

5.统一街道设施设计

在本项目设计中将各条道路设施统一风格,并设计专属白玉兰logo,简洁大气,富有地域特色。可见在街道全要素设计中,需以当地人民的价值追求为根本,将交通模式优化转变,提高交通与用地的协调性,打造功能更契合需求且多样的街道,促使机动车通行占据主导的设计方式,向着关注人活动需求的方向转变,实现对通行、娱乐及交流等多种沿街活动的相互统筹及安排;促使工程性设计转变为全要素设计,对交通通行及景观环境等多种要素的同等设计。

6.优化绿化设计

1)空间释放

因以往的空间布局及植被规划上存在不合理性,致使大量的空间被压缩及占据,通过清理现状中下层灌木地被,修剪现状保留乔木,乔木+草坪的种植形式为主,打造疏朗通透的种植风格,促使空间得到全面释放,提高绿化设计的优化性。

2)重塑品质

(1)为城市绿地“增花添彩”:结合公园广场、景观节点、大尺度的绿化带,大面积种植开花乔木、灌木地被形成震撼的植物景观,打造特色鲜明花漾景观,基于多元化的景观营造,扩大城市绿化面积;(2)构建完整绿荫通廊:现状乔木骨架良好,已经形成较为舒适的绿荫空间,局部道路路段有少量行道树缺失,通过补植缺失行道树,形成完整连续的绿色廊道。

3)植物多样性

(1)增加品种数量:现状植物多样性较低,尤其是下层植物品种少,种植形式单一,通过增加植物层次变化,增加品种的运用,营造丰富的植物生境;(2)运用新优品种:在重要节点空间,适当增加新优品种的运用,打破常规品种设计,营造高格调、高品质植物景观.

4)微地形营造

(1)龟背地形营造:在行道树绿带、人非隔离带等宽度较窄或面积较小的绿化带中,营造龟背地形,突出竖向景观,同时有效覆盖隆起树根,一般坡度为15%-20%;(2)草沟营造:在绿带边缘营造15-20cm宽的下凹草沟,以铺植草坪的方式在下凹绿地处种植,整体干净整洁,有效收集雨水。

5)乔木修剪

由于乔木生长多年,林下光线不足,对下层植被生长不友好,通过修剪修枝整形,达到良好的透光率、透风率,修剪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

三、不足与思考

由于诸多因素,本项目仅簪花路,从车行、慢行,到建筑前区,进行一体化打造,满足了片区的定位、居民生活及交通发展的需求。但随着中心城区集聚化发展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居民出行结构向“轨道+公交+慢行”的转变,建议在今后开展道路交通改善及品质提升工程的工作中,应从改善交通,优化人行道,建筑前区及立面进行一体化打造,以满足市民需求的全要素“U型完整街道”。

参考文献:

[1]汪托, 蔡晓萌. 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设计与常规道路设计的对比分析[J]. 中国市政工程, 2021,(04):18-21+105.

[2]孙丛雨, 俞雪雷, 关宏图. 街道设计导则规划与创新研究——以《郑州街道设计导则》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 2020, 29(05):84-91.

[3]葛岩, 沈璇, 蔡纯婷. 健康街道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2):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