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 

蔡晓萍

厦门市莲花小学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是由新课标确定的,既要将课程教学与社会教学进行衔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使其在实践经历中有着深切真实的体会;又要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实践体验理念以及资源整合理念等,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构建方式,以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被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要重视起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以及自理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得学生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20年7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根本目标、基本特征、活动形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属一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

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将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的融入其中。在传统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基础知识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以及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显然已经被忽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融入更多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新劳动教育需要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劳动能力以及生活技能的锻炼与培养意义重大,并且对于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1]。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性格和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新课标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能够将体质增强,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技能技巧,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和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等,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将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使其能够不断的积累社会与学习经验。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积累更多的劳动体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中,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劳动意识以及学习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并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构建有效地劳动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综合实践教学目标[2]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

    (一)转化劳动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要想有效地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就需要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重视起来,实践教学就是其中的本位,而新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也需要被重视起来,而劳动教育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劳动过程时时关注,又要将劳动教育的多元教育意义重视起来。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的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劳动过程,并在学生劳动对其进行生成性教育,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劳动教育,而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渗透,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除此之外,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新劳动教育与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比,不仅关注学生操练性的练习,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时,需要将探究活动引入到新课之中,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如现在最热的人工智能主题课程,每一个项目开发即完整的劳动创造过程,也是直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活动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就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并对劳动教育形式不断的创新,将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并做好统筹规划,将条件保障工作做好。因此,教师在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时,要对现阶段劳动教育的特点有着全面的了解,并充分的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劳动教育能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实践劳动活动中,逐渐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并且会让学生对劳动有着正确的态度与看法,进而能够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此外,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实践资源进行整合,并不断的开发实践内容,将劳动教育与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体验基地以及家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将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出来,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培养。比如,我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怡景园(梦想田园)中进行农作物栽培、对校园各种植物花卉进行浇水、施肥等劳动活动、与我校特色文化“至美”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在每一位新生入学时赠与特殊的“莲种”,然后让学生对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认真观察,并将每次的观察结果都及时记录下来。在学生进行劳动活动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研究问题,使其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进而会更加珍惜劳动群众的劳动成果。

(三)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创新教学设计,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中,不仅要在校园范围之内开展,而且还需要与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性,而劳动教育形式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资源衔接过程中,需要将社会资源进行适当的挖掘,使得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更加高效、顺利,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拓宽、而劳动形式也能够逐渐变得丰富。此外,教师在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时,需要创新教学设计,使得实践劳动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比如,我校综合实践教师团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糖画、捏泥人、剪纸艺术等)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探索、观摩、制作这样完整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传统文化有着更多的理解,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4]。又如我校教师团队还开发了契合学生兴趣及时代特点的魔术气球系列课程、不织布制作系列课程、奇思妙想立体绘本书系列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很好的整合了多学科领域资源,并在成果形式上,均落地于团队合作探究、学生动手实践创作,极大的激发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体会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并在此实践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即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并构建起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重视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将德育教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在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不断地进行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注重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并使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这样劳动教育的应用价值能够不断提升,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能够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景岩.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1):3-4.

[2]李彪.如何帮扶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劳动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以陇西县各类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为例[J].文学少年,2021(3):1-2.

[3]方凌雁.意义·目标·路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7-7.

[4]伦涛,史杰.构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精品课程[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