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朱永强

江门市新会会城华侨中学,广东 江门529100

摘要: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所谓教育,其目的当为教书育人,一方面应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注重培育个人优秀的德行。德行是每个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根基,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其人生可攀登到的高度,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理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用心、用智慧、用方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帮助、引导、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德行,为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铺垫,打好道德修养的基础,更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本文从德行优秀的重要性、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在教育中渗透德育几个方面论述育德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德育的关键在于动情。

关键词:德育、教育、育德、初中教育

古往今来,一个人的德行优秀与否都对其整个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有言:“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可见,在教育领域,不止看重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才华,更看重个人德行是否端正,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是否达标。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养和提升个人品德。这就需要教育事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切实贯彻德行教育,将育德作为教育的灵魂,动情作为德育的关键。

一、德行优秀的重要性

(一)德行是为人之本

于个人而言,培育德行,修身养性自古以来便是圣贤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君子为自己人生规划的一个方向和要求,也是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追求,于是便有德育、育德的探讨与研究。正所谓德行是为人之本,于道有得,谓之于德。得道于心,则德行一致。德行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知识、涵养、能力、个性的外在体现,更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要求。毛泽东主席以身作则,指点江山、建国立业;周恩来总理的大爱大德拯救、温暖了国民;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以其宽广的胸怀,终实现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统一;习近平主席以其博大爱国的情怀,让国人爱戴……

(二)育德是立国之要

蔡元培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于国家而言,教育事业可推动国家的发展,孕育国家的文化底蕴,凝聚民族、社会力量,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国家不断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但是知识传授给品行端正的人才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否则将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为国家富强制造危机。马加爵事件、高材生弑母等影响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都足以说明良好德行的培养在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事业在注重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有育德的意识。

二、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就应是内在地、有目的地“导向善”的活动。[1]育人必先育德,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育德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政治情怀和道德修养教育。育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教育领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境遇与新的挑战。

曾几何时甚至目于当下,学校生活被应试教育、知识为本、成绩优先的理念和模式填满,师生都争分夺秒,只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获取更高的分数。这在无形中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创造力以其他多方面发展受到阻碍、学业压力倍增。不仅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丢失了教育的灵魂,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所谓教育,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优秀的德行并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培养优秀德行的过程,就是让学到的文化知识发挥作用,使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影响自己处世的弱点逐渐被文化熏陶而发生好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从容、丰富,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各式各样的矛盾和他人。在此过程中,个人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化于心,提升内在的人格魅力,懂得提高自身素质,这不止需要学生本身的自我追求和自我约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育德教育的重要性,起到引路人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德行。

三、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情感是人类产生共鸣,教育内化的有效途径。德育过程中,不仅需“晓之以理”,更需“动之以情”。

人的道德形成是其作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以其社会属性与个体自由不断转变,相互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道德离不开所处的现实生活,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实际上德育的过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环节结合而成的,情绪体验贯穿于各个环节。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2]在教育工作中,好的情感可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人生方向;可调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烦躁、缺乏自信等负面情绪;可巩固德育教育中的成果,使之内化于心,正确的利用情感进行德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就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先把自己的心融进文章中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感染激发学生,在同呼吸,共脉博的情感体验中,引导学生最后达到情感和认识的升华。[3]师生之间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进行情感交流,互相信任,互相认同是“动情”的关键。教师要相信孩子,鼓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其情感需求,充分利用情感共鸣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引导他们从获得他人信任和认同的满足感到自信与自我认同,从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来提高其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促进、进行教育事业的一线人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尤其重视情感交流,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因材施教,使情感得到升华,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引导,帮助学生追寻其认识世界与道德提升的意义,促进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及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把有爱的氛围带入课堂,营造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将善良、友爱的品质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每位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一视同仁的帮助他们:提高优等生,鼓励中等生,帮助后进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被落下,与自身相比,不断发展。

四、在教育中渗透德育

(一)学校

学校要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育工作的首位,合理制定德育工作的总目标,依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级需要培养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收获课堂之外的知识,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疏解心理情绪,解决心理问题等。除此之外,还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育德教育的校园活动,积极打造丰富多彩、和谐健康、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二)教师

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4]

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灵魂,不止要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德行培养,将思政教育带进课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教学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教师起着引领带头的作用,丰富学生们的情感的任务。

五、结束语

在教育工作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亦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确德育的重要性,知晓育德对于培养学生而言的关键性,抓住动情这一关键途径,积极有效的落实育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21(4):2.

[2]孟凡荣.德育要有理动情[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1):2.

[3]蔡仲平.传道育人"情"为径,春风化雨"润"心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孩子天地,2020,000(006):P.287-287,290.

[4]张淑珍,何春林.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