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中国道路:成就、内涵及制度关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3

坚定走中国道路:成就、内涵及制度关键

张国芳

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由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阶段创立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中国道路形成起,中国道路就有别与其他国家的特殊的内涵。中国人民正是在党的带领下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走好中国道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

关键词:中国道路;成就;内涵;制度关键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立足于中华大地,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实际,从本国国情出发,从本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走中国道路的伟大历程及成就

“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按照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决议》将我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为四个飞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我党把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结合,制定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坚持建设和改造并举,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改造道路让几亿人口的落后大国顺利实现了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造成生产力破坏,反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成功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对党来说就是一项崭新的课题。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毛泽东主席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新中国工业化服务。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实行改革开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市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生产力从相对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推动了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民族强起来,实现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二、百年奋斗经验彰显中国道路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谈到,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本质特征

能结束苦难屈辱的近代历史,使具有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摆脱贫困全面迈向现代化,成功让一个人口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21世纪换发出勃勃生机,并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根本原因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事业各领域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靠的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要牢记“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把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道路的底色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道路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条件多么艰难,毛泽东同志一贯大力倡导和践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断壮大,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要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经济上就得先独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顶住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了30年时间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来处理的原则,深刻揭示了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真谛。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我们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四)以人民为中心,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道路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两极分化有着根本的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6] 共同富裕也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老百姓拥护共产党, 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 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 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7]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8]

(五)和平与包容是中国道路的路径选择

历史地看,西方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战争、殖民、侵略、他国不断贫穷的过程,而中国现代化道路恰恰相反。中国的和平包容性道路是由中国自身发展、文化传统、信念理想决定。今天,党正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求一个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希望任何战争威胁中断现代化进程。对待异质文明,提倡文明互鉴、和平共处,反对所谓的文明冲突,“各美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9]是我国的理想和追求,凸显了中国道路的包容性。中国道路的包容性又决定了它的和平性。“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10]继承和平包容传统的新中国历来奉行“天下”观念,讲究“以和为贵”,认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弘扬开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贸易往来原则,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是中国道路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人类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中国道路当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整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全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11]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现代化建设汇聚起磅礴的建设力量。

三、走好中国道路,制度建设是关键

新时代,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制度建设是关键。

(一)要勇于推进制度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等根本政治制度,夯实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更科学、更完善、更管用、更稳定,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12]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相应地建章立制的任务更重。

(二)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作用,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运用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实践中,治理能力提高的重点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面临不少危险和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要求党要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能力。增强战略思维,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做好制度设计。

(三)制度建设的关键,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党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善于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自觉把党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轨道。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道路的制度基石,也是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3]

(四)最后,构建并把牢制度的话语权。有学者认为争夺中国制度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已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14]如何构建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必须破解西方对中国制度的话语陷阱。一国执行什么样的制度根本上是由本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决定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制度。尊重他国的制度设定和选择,正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表征之一。制度的话语权构建不仅仅体现在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也反映在国内的治理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获得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进程和选择。共同富裕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彰显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我国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 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11)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5]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7.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

[9] 费孝通. 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年,(10).

[10]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11] 习近平. 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3—1.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6.

[13]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J]. 求是,2020,(1).

[14] 唐爱军.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