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非线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小学语文低年段古诗非线性教学模式探索—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郑旭琦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五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以往的低年段古诗词教学多采用“读—背—写”的模式,教学模式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现依据“非线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尝试前置自主探究,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关键词】非线性  古诗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自主  合作  探究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是小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对诗句及情感的理解较为吃力。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读—背—写”的模式,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因此,改进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一、研究背景

非线性教学的特征,非线性教学的理念源于数学教学,与线性教学相区分。教学系统是复杂的“人—人”双向系统,受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成比例线性的关系,即非线性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叠加原理和还原思想来对教学系统来做简单的分割和解剖,需要把“非线性教学”思想植根于非线性教学系统。[1]

非线性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教学内容是开放的,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它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教学方法也是开放的,关注的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对话”和“互动”是它的主要呈现方式。[2]

二、研究内容

现笔者尝试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教学中,引入非线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尝试前置自主探究,通过设计有引导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提前触碰新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从而提升课堂互动交流的质量,通过探索与发现,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要求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词,会背诵,能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三、研究过程

非线性教学模式尝试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起点确定教学的目标,就显得比较重要。首先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即学习该学段这一类古诗时,大部分学生所在的起点。其次便是了解本班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把握,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教师通过了解真实起点和逻辑起点之间的差距,可以更好的确定教学目标,让教学有的放矢。下面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分析了解学生的起点。

一、分析学情,了解起点

(一)学习起点分析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即明确本学段该年龄的孩子在学习上大致的起点是什么。其次是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通过过课前访谈,发现学生基本能力所在,以及相应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上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提升。

除了进行学习起点的分析,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也是教师开展非线性教学前所需要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确定学生已经了解的内容和需要提升的内容,以及本班学生个性化的特征,为课堂上绽开个性化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共性特征,即该学年段的学生大致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学习力、思考力、感知力上所能达到的程度。

其次便是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结合本班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习能力,是否可以为即将学习的内容提供帮助,或者了解学生需要提升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重点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

通过分析学习起点和学习者特征,教师能在宏观上把握学生的起点和特点,为后续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式方法做好了铺垫。

除了宏观的分析,还需要微观的了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布置预习导航,最终确立学生对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具体的起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的深入学习提供借鉴。


二、品读导学,总结方法

明确了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后,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 品读导学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品读重点诗句,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化解重难点。

【例】

师:看来大家经过预习确实有不少收获。不过大家前面也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且需要解决的含义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问题:(1)“无穷碧”和“别样红”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2)为什么说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呢?

(3)诗人不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为什么只是在写荷叶与荷花呢?

师:问题(1)和(2)都是涉及到古诗的含义的,我们可以将问题(1)融合进问题(2),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疑问整合成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呢?

(2)诗人不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为什么只是在写荷叶与荷花呢?

师:下面,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呢?可进行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预设组1: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

通过汇报,学生对“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基本都能理解,但是对“无穷”和“别样”的准确性的理解还不够细腻,对问题2的理解不够深入,老师需根据学生的起点,重点突破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1. 激发想象

结合非线性理念,通过去词填空,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问题。

【例】

(1)去词填空,理解“无穷碧”

师:同学们,请你发挥想象,说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有很多荷叶。

师:你可以把“多”放进这句诗里,读出来:接天莲叶无穷(多)

生:接天莲叶无穷(多)

师:还有谁说说是什么样的画面?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凝结成一个字,填进括号里,一会请小组分享。

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觉得“绿”字最能体现这幅画面的特点,所以接天莲叶无穷(绿)。

小组2: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觉得“美”字最能体现这幅画面的特点,所以接天莲叶无穷(美)。

小组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觉得“密”字最能体现这幅画面的特点,所以接天莲叶无穷(密)。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这幅图是不是就是你们说的那个样子啊?

生:是的。

师:诗人也跟你们一样,把这些形容荷叶的词语,凝练成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生:碧

师:对啦,看到这些又多又密又绿的荷叶,诗人便写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句。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荷叶的无穷碧。

非线性理念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学资源的持续生成和转化。诗句的美妙不仅仅止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意思,实现情感的升华。

在非线性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变,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调整,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交流中合作学习,并听过前置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做足准备,课中交流已知内容,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化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实现课堂的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社会科学Ⅱ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