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肖强

巴中博雅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实践性意义,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措施,以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具体措施

新课标指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表明高中语文需要充分发挥其文化素养的塑造优势,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紧密集合,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目前应试化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学校的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将语文成绩作为它的考核指标,这些现存的问题都会影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因此,如何高效的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1高中教学缺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评机制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时期,一直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同时,由于现行中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因此,必须对教师和教师进行反思,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列为一种额外的评价,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并可以通过人为的干涉,纠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中学语文教学,从而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

1.2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导,都以高考为中心,相信只要能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从而使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种形式。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短视的结果,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验,将其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的内涵上,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对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规划,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养成,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建设中的革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扎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2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措施

2.1立足文本补充资料,强化理解

高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在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材料,以便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比如《鸿门宴》一文,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就是“项王,项伯东,请坐;亚父南向座---范增也,亚父者;沛公北朝坐,张良西朝侍郎。”司马迁为何要这么做?这就需要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了,古代人很注重座位的排列,按照前面的说法,他们的座位应该是朝东,从南到北,从南到北。项羽被安排在了最上首的位置,而刘邦则排在了张良的前面,可见项羽的狂妄和无礼,他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心上,这就给了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刘邦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汉子,能够在这场宴席上忍气吞声,没有任何怨言,可见他是一个有成就的人。文章中的一段简单的排位说明,让同学们对自己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欲。

2.2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文化的教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拓展知识的范围,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必修课中,有一本名为《烛之武退秦师》的《左传》,这本书的选材很好,而且角色也很生动,这节课,老师会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姓氏。“烛之武”、“佚之狐”是这两个主角的名字,但他们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姓氏。“烛”是烛之武的地名,古代人往往用当地的地名来命名自己的姓氏。“佚”是佚之狐的一个地名,意思就是“狐狸”住在失落之地。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姓来命名自己的家族,所以姓就是族名,氏是姓的一个小分支,从秦汉以后,张良,项羽,都是这样。姓氏发展的情况也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同学们在校外进行收集、整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的姓氏文化。在谈到姓时,要扩大示学生的眼界,也要让学生了解古代称谓中的““字””,这是我们古代人独有的,那么,在古代的称谓中,姓、名、名、字又是什么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这方面加以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赤壁赋》的作者是子瞻,“轼”是车前面的横梁,“子”通常是自我,合在一起就是“我站在马车前面,遥望远方”,意思很丰富。

2.3发掘教材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礼仪之邦,教科书中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是这种知识的反映,例如谦敬的称呼,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和道德情操。譬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都是以“卿和君”相称,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有多好。而《焦氏》中的《焦氏》则称刘兰芝为“妇”,这在古代是一种低级的称呼,可见其封建的父权思想。从他们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可以看到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为日后的悲剧命运做好铺垫。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包含着修身、养性的理念,更与现代科学民主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总之,我们是一个很注重传统文化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些新一代的高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应该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一种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而奋斗的伟大人生目标,逐渐是自己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德静.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数码设计(下),2021,10(1):221.

[2]毛静.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课外语文(下),2021(9):29-31.

[3]杨枫.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1(8):96.

[4]籍莉莉.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 读与写,2021,18(24):74.

[5]谭浩烨.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中外交流,2021,28(4):1360.

[6]王晓燕.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课程,2021(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