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研究

周娇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思政部  237005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关系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建设示范性课堂主要是为了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以及可以凸显高校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在这一过程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本文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以及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最后提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有效策略,期望可以为相关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

前言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开设的,用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生学法和用法的自觉性,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以及法律素养的提升提供促进作用[1]。高校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主要是为了改进和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理论性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行为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需要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探索,确保课程可以满足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主要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任务的要求,有利于公民法治思维的培养以及法治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还包含了深刻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可以协助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理论体系,贯彻落实法治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法治思维,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有助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高校大学生属于法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法治素养的养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紧密联系[2]。在建设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的过程,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的培养。

  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

2.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同时还需要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作用,对于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贯彻,并且要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3]。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过程,还应当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有效落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应当做到全面发挥,有机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引领以及价值引领。通过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专门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身心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总体目标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对立德树人目标进行强化,不仅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需要做好整体设计,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相关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也应当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此来实现思想政治课质量的持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都应当做到充分落实,建设具有显著育人效果的精品课堂。在建设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的过程,还应当对课新模式进行持续探索,在完善教学资源的过程可以发挥线上资源库等的作用,确保所打造的示范课堂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校大学生。

  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有效策略
    1. 注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4]。首先,需要优化组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需要合并相关教材当中重复的内容章节,还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添加有用的内容章节。并且,还应当结合高校教育要求,紧密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专业,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分众式教学模式,确保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获得为其量身打造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于以往不区分专业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温度,还需要对与课程契合的案例进行整理,在课堂中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所收集的案例必须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和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及亲和力持续增强,为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感的持续提升提供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教师应当合理应用经典案例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整体亲和力以及感染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以及信念。

3.2 注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建设具有科学理念、多样形式以及有效管理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教学体系,需要对优秀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索。首先,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引起重视,促进学生课堂存在感的增强,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心理状态以及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合理增加,为学生提供课堂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中还应当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打造互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法,还应当合理引入情景模拟以及角色互换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驱动力,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以情景为载体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引导作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有助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手机查询相关教学资料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建设过程需要对指导思想以及建设总目标进行明确,同时还需要注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堂建设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梦梦,杨玉凤.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04):48-51.

[2]韩剑尘,彭雄飞.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之路寻绎——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切入点[J].安康学院学报,2021,33(06):64-67+85.

[3]刘鑫,马三喜.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研究[J].国际公关,2021(12):109-111.

[4]王妮,张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98-103.

作者简介:周娇,1985年9月,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榆社县,

现就职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省六安市,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单位邮编23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