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3

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曹春燕,     ,邓彩霞

科技城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创伤性休克患者40例(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随机分为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20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0例),观察患者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情情况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抢救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低,抢救成功率高,P<0.05。结论:给予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能缩短其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且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救护理干预;创伤性休克;抢救成功率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危重症,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该病主要为间接性或直接性暴力作用对重要脏器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大出血,而且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再灌注损伤,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病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1]。患者发病后疼痛较为剧烈,并且处于休克状态。创伤性休克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并且患者受伤后风险性较大,对于患者而言,急救期间的护理干预对其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影响[2]。相比于单纯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更加复杂,且危害程度更高,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否则会导致多脏器衰竭,还容易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情况,加大患者死亡风险[3]。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具有复杂性,因此需在治疗的同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深入了解患者病情,提高临床干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创伤性休克患者40例,观察急救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选取我院创伤性休克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至69(45.28±3.81)岁,交通事故伤10例,撞击伤5例,锐器致伤5例,胸骨损伤7例,腹部损伤5例,颅脑损伤6例,多发损伤2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1至70(46.69±3.52)岁,交通事故伤11例,撞击伤4例,锐器致伤5例,胸骨损伤8例,腹部损伤4例,颅脑损伤7例,多发损伤1例。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未长时间服用抗凝剂。

排除标准:器官功能衰竭;存在精神疾病;液体复苏治疗禁忌症;合并颅脑肿瘤;存在感染性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急救流程开展护理服务,做好急救配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观察组:①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因此,其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看护,在此期间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体位,抬高其下肢,保持20°,并且适当的抬高其躯干与头部,保持在25°左右,能避免出现膈肌与腹腔内脏器上移情况的发生,进而对其心肺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也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有效的救治。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心电图、血压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而且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保证干净与整洁,同时防止噪音等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②创伤性休克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能自主的吐出口中异物,进而出现呼吸道堵塞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窒息,因此,护理过程中需对其呼吸道情况进行密切检查,保证呼吸通畅,一旦出现阻塞情况,需立刻详细分析阻塞发生的原因,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且清理口鼻中异物,防止误吸呕吐物而引发窒息。患者吸氧过程中吸氧浓度为50%,氧流量为每分钟5L,在其表现为呼吸困难症状时进行气管插管等。③通过建立静脉通路等方式来扩充血流量,失血过多时需大量快速的输血及输液,并且建立2至3条静脉通道,同时积极监控中心静脉压,避免其出现急性肺水肿。输液或输血过程中静脉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为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抢救过程中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进行静脉切开手术,进而使快速输血或输液需求得以满足,促进有效循环血量的恢复。④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如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缺氧、缺血等症状,进而其体内会大量聚集酸性产物,进而产生酸中毒。因此,护理期间需注重以上情况的纠正,可合理应用碱性药物,治疗期间需对血压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保证其水平处于稳定状态,然后逐渐减少药物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不能突然停药。⑤创伤性休克由意外所致,患者受伤后疼痛较为明显,病情情况紧急,会对其身心状态造成较大影响,针对意识上清醒的患者,需要使其正确看待自身情况,帮助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其进行主动的沟通与交流,说明其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担心。

1.3观察指标

介入抢救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情情况:序贯脏器衰竭(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越低越好;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时间对比

观察组介入抢救时间(16.82±2.73)min,术前准备时间(7.63±1.82)min,休克纠正时间(2.10±0.33)h,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抢救时间对比

组别

介入抢救时间(min)

术前准备时间(min)

休克纠正时间(h)

对照组(n=20)

24.19±4.17

14.29±2.38

3.19±0.47

观察组(n=20)

16.82±2.73

7.63±1.82

2.10±0.33

t

6.6128

9.9409

8.4882

P

0.0000

0.0000

0.0000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0.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器官功能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n=20)

3(15.00)

1(5.00)

4(20.00)

观察组(n=20)

0(0.00)

0(0.00)

0(0.00)

-

-

4.4444

P

-

-

0.0350

2.3病情情况对比

观察组SOFA(6.40±1.44)分,APACHEⅡ(11.83±4.17)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病情情况对比

组别

SOFA

APACHEⅡ

对照组(n=20)

11.92±2.12

21.94±3.85

观察组(n=20)

6.40±1.44

11.83±4.17

t

9.6324

7.9663

P

0.0000

0.0000

2.4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100.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见表4。

表4 抢救成功率对比

组别

抢救成功(n)

成功率(%)

对照组(n=20)

16

80.00

观察组(n=20)

20

100.00

-

4.4444

P

-

0.0350

3讨论

休克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发生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血液体液丢失或疼痛刺激,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其次其创伤导致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且损伤细胞,导致血栓的出现,进而引发机体微循环障碍[4]。休克对人体影响较大,其中创伤性休克又叫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主要在人体出现严重创伤后发生,患者早期会出现兴奋、激动、烦躁等情绪,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脑组织轻微缺氧症状,而且随着患者疾病的进展,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最终使其失去意识,陷入昏迷[5]。该病对患者危害较大,会造成心脏骤停或窒息死亡,即使患者经治疗挽救生命,也会由于多脏器长时间缺血引发不良预后[6]。创伤性休克的引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交通事故等,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而言,创伤器官种类及创伤程度会对其预后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及时正确的救治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7]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介入抢救时间(16.82±2.73)min,术前准备时间(7.63±1.82)min,休克纠正时间(2.10±0.33)h,未发生并发症,SOFA(6.40±1.44)分,APACHEⅡ(11.83±4.17)分,抢救成功率100.00%,与对照组相比,P<0.05。创伤性休克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其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发生后会对患者身心等方面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需及时止血,并且重视血氧容量的补充,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准备,而且护理过程中仔细分析患者致伤原因及伤情,建立静脉通路,通过止血、吸氧、心理疏导等使患者病情得以改善,在此过程中,还需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8]。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专门的人员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合理放置体位,使其下肢、头部、躯干处于合适的位置,能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情况,维持良好的治疗环境,能及时发现其病情变化,而且减少不良刺激。无创性休克患者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进而护理过程中保证其呼吸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能防止窒息发生,而且通过吸氧能防止低血氧症的发生,通过气管插管等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9-10]。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而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护理过程中通过大量快速的输血及输液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情况,而且选择合理的输血或输液位置,避免药物或血液由患处排出体外[11-12]。静脉切开手术能发挥快速输血、输液的作用,保证患者机体正常功能,对患者后续清醒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过程中加强患者用药管理,并且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能纠正其不良症状。保证其血压处于平稳状态,然后逐渐减少药物应用,进而避免突然停药引起患者不适,而且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13-14]。针对意识尚且清醒的患者,需对其心理干预引起重视,由于发病较为突然,其心情处于低落状态,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向其讲解治疗情况,为其创建良好的康复环境,能提高临床配合度,保证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5]。为进一步保证急救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要求护理人员需不断的努力,提高对急救护理的认识程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医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急救护理流程。

所以,急救护理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能缩短其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且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淑凤.预防性护理措施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5):2081-2083.

[2]蒋凤革,陆璐.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8):2540-2542.

[3]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4]许开云,谢海香.基于物联网的抢救护理信息链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8):1104-1106.

[5]胡冬英,季金华,韩姝,等.以休克指数为指导对评估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9):2749-2751.

[6]陈丽静,张雅萍.创伤急救护理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对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2):2209-2211.

[7]朱培.急诊急救中加强医护配合护理管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3):338-341.

[8]Mayer AR, Dodd AB, Rannou-Latella JG, Stephenson DD, Dodd RJ, Ling JM, Mehos CJ, Robertson-Benta CR, Pabbathi Reddy S, Kinsler RE, Vermillion MS, Gigliotti AP, Sicard V, Lloyd AL, Erhardt EB, Gill JM, Lai C, Guedes VA, Chaudry IH. 17α-Ethinyl estradiol-3-sulfate increases survival and hemodynamic functioning in a large animal model of combin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hemorrhagic shock: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rit Care. 2021 Dec 16;25(1):428-428.

[9]秦学东,王泉利,刘鹏飞.EVLWI和ITBVI在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价值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61-64.

[10]刘爱明,杜禹,葛梓,等.早期集束化干预策略对急诊隐匿性/显性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10):1183-1188.

[11]陶品月,黄惠桥,黄霜霞,等.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提高医院护理应急救援队员急救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6):508-511.

[12]Sandsæter HL, Horn J, Rich-Edwards JW, Haugdahl HS. Preeclampsia, 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lat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omen's experiences and motivation for lifestyle changes explored in focus group interviews. 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9 Nov 27;19(1):448-448.

[13]卢佩蕾,陈晓荷.应急预案急救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颅内感染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7):3028-3030.

[14]赖晓娟,刘楠,吴琴江,等.休克指数指导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意义[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2):1681-1684.

[15]游莎丽.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2,27(S1):1341-1342.

通讯作者:*邓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