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张艳莹1 ,迪力夏提·艾合买提2,艾克旦·阿布拉3

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3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挑战,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学校必须肩负起在各族青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切实提高善用“大思政课”的思想认识。坚持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在各族青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上下功夫。坚持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握各族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努力在大思政课的“善用”上出实招、求实效。善用“大思政课”应当重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不断完善思政课体制机制,把好全过程相互衔接关,创新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坚持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把思政课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因此,本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背景,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为广大高校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教学观念;评价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重点提出:“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我国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将其有效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充分夯实同学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社会繁荣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课程思政现状

(一)课程思政需持续加强教育内容设计

在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工作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收集课程内容的思政素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内容过程中,授课教师尤为关键。[1]。部分教师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参与热情,但由于自身思政素养的局限,很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中,缺少有效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程思政结合程度有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基本都是以专业任课教师为主,这导致大多数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程度比较有限,部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都没有和思政实现准确对接,课程讲解大多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这导致部分思政内容脱离了专业知识,让思政教育很难完全脱离传统的说教模式。同时,部分课程的思政内容缺乏实践性,没有和学生生活进行联系,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亟待挖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部分思政元素的开发工作仍然停留在理念阶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建设缺少科学指导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都给出了一定的指导方向,但由于课程思政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再加上专业课程和教师的差异,导致课程思政较难构建统一的建设模式。同时,课程思政主要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进行教育,很难采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核,难以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这导致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有效检验。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政内容较为缺乏具体的考核和指导,这导致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懈怠心理,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热情。总的来说,缺少了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思政指导方案,缺乏科学的团队指导和思政教育特色指导,以及细化的课程评价指标和方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作了规定,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应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体系为基础,精心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针对现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明确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针对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问题,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论。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践行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二)革新教师教育观念,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重点指出:“必须要提高当代教师的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并发挥出实效性。”[3]因此,高校要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课程思政中,首先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只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应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思政教育,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程思政的融合点,促进二者融合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强化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和理论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别,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理科类课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国内外科学家的伟大发明时,应该以科学家不断探索、顽强进取的宝贵精神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给予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的指导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一是全员育人,首先是全员自育,教师自身应要深入开展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全过程育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到各层级、各阶段。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在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教学、毕业等各环节,都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全方位育人。一方面,要线上线下结合,营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要建立高校党委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利用新媒体,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形式。

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针对性制定完善指导策略和方案。面对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应该在具体的方案中融入相应的思政指标。结合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和效果,制定出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和指标。在考核评价中,在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政水平基础上,重点考察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结语: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这些工作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高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高校汇聚了大量专家学者,是研究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机构,是民族工作人才和干部成长的摇篮。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利于造就大批优秀的民族工作人才和干部,进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昌平,王洁,陈淑萌,常继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公共政策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13):40-44.

[2]邢亮,韩立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2(02):28-33.

[3]王云,田慧,刘志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202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