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包君 ,滕文建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206

摘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等新需求。

本文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为背景,结合建设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供同行业教学参考。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国家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出更多“能设计、懂制造、会操作、知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面对机械制造类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输出的人才为企业所需,为当地企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主力军。

结合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契机,开展高职智能制造领域凸显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目前制造企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学校老师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潍坊以老工业城市著名,同时也是山东省制造业核心基地。潍坊划属以青岛为中心和以济青、青烟威、青日连高铁为纽带的半岛环发展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相关配套服务业。其工业经济综合水平始终处于山东省的前列。

一、智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装备制造业应用条件的改善、应用场景的增多,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投入要素,改变生产函数,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新的上升空间,催生了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新需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准确科学定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1.素质的需求

智能制造业所需的人才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能力的需求

智能制造业所需的人才要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识读和绘制机械产品图纸的能力;具备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 具备机械产品生产一线的工艺实施和技术管理能力;具备现场管理和机械设备维护能力; 具备常用的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能力;具备零件的测量、检验及加工质量分析能力。

二、智能制造业发展对先进技术的需求

“一专多能”、“多接口”是学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是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智能机械手的广泛应用,制造车间智能制造逐渐取代传统制造岗位。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服务企业的主力军。先进的机械手设备,智能自动化生产系统将完成企业员工完成大部分劳动,要求培养学生们具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精益制造的理念与执行能力。

三、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准备不充分,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与智能制造业发展实践脱节,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开放性,只有做到产教无缝连接,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职业院校存在片面盲目开设专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的技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不利于复合人才培养。

目前,制造业企业不断升级转型,企业高端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创造出大量的新兴产业岗位,急需具备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对接新兴技术发展开设专业课程相对少,尚未建立面向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专业标准、发展规划、课程标准。

四、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1. 企业与院校层面产学研合作

以制造产业具体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当地企业(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政府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技术资源实现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持续产教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积极对接产业集群特色专业。

建立智能制造专业群方阵,明确智能制造专业群“能设计、懂工艺、精加工、会控制”人才培养新定位,实现智能制造人才供给在资源和质量上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2. “产学研”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

基于“产学研”于一体的企校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创新校企高标准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促进智能制造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3.构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校合作单位的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分析毕业学生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明确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或工作岗位群,进一步分析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系统化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知识,以此为前提来设置课程。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按照“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理念来进行课程整合,借助课证融通和校企深度合作,以素质能力为导向,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满足机械制造业岗位群的需要。

融合制造职业国际标准和“1+X”技能等级标准,“双创贯通、课证融通”的“厚基础、精技能、拓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4 .构建青年创新型教师培养体系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于创新,我们坚持四个第一,也就是创新是第一发展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吸收。

高职院校近几年大力发展教学研究和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其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重点需要提高的,多数学校把这两项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形式,将机械制造产业科学管理元素融入到教学课堂管理中,将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融人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方案中,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学院依托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郭颖. “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14.6

[2]李进.高职院校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

[1]浦毅.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9.08
作者简介:
包君-1979.09,女,黑龙江省虎林市,汉族,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

滕文建-1971.03,女,山东潍坊,汉族,研究方向:机械工程,职称:副教授,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