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父爱之舟》教学案例

杨辉

万荣县示范小学  山西万荣  044200

一、学情介绍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追忆了“我”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父亲送“我”上学,在平白如画的语言中展现了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表达出了作者吴冠中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所选材料揭示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字里行间却无不彰显着父爱的伟大,感人至深。因此,本次教学将在学生通读全文、提取文中重要场景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和资料要求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从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课文重点字句,提取“我”梦里的系列场景,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有所认识,并尝试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情感。

2、结合全文分析“父爱之舟”的内涵,感受文中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并能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细细品味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自己的细节,从而对父母心生感恩,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整合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名画导入,背景介绍。

(1)播放课件中关于吴冠中绘画作品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供学生欣赏。

(2)提问:通过对比吴冠中的几幅代表作,同学们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都有小船、房子、水道等)

(3)介绍作者吴冠中。

(4)师:同学们,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代表作《长江三峡》《北国风光》等享誉全国。这位艺术家于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的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感受他的成长经历。

[设计意图:以作者的代表画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既向学生间接表明了作者的背景以及创作成就,同时也营造了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本身,对课文探究跃跃欲试。]

2、交流预学,掌握字词。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内容,圈画重点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考”“疼”“席”“暑”等4个生字。

(3)对生字进行组词,由学生认读,并让学生尝试使用生字组新词。

(4)要求学生对预习学案中标注的句子进行朗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交流预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展开初步检验,并帮助学生攻克字词关,为正式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阶段

1、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对课文中描绘“我”的画面的情节进行标注,尝试针对不同的情景为事件取小标题。

(2)随机选取学生,提问小标题的设置情况。(设置的小标题包括: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对学生小标题设置情况予以肯定,并适当进行补充,总结概括场景方法。(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在内的关键语句,提炼中心句,从而概括整段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次朗读课文中理清文中重点场景,明确各段落信息,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对本文的学习形成初步认知。]

2、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带着下列问题再次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小组讨论,划分全文结构,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写作特点。

(3)每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交流成果,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或进行补充说明。

生1:本文所选用的叙事顺序是倒序,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道是“昨夜梦中的经历”,而在散文的结尾,又写下了“醒来,枕边一片湿”,两句话使这篇文章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清晰了然,这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

生2:我们小组认为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是第1部分,借助梦境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到第九自然段是第2部分,通过回忆系列往事,展现出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第10自然段是第3部分,与开头遥相呼应,写到“我”再次梦醒。

(4)总结学生的交流汇报情况,提问“作者为什么借梦境回忆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1:借梦境回忆往事,更容易组织情节,使得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

生2:作者能在梦中梦到他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这说明往事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凸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结构,从整体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叙事顺序,为深层次的课文学习与情感体会做好准备]

3、聚焦场景,分析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各小组选择文中最令人深受感触的2~3处场景进行分析,标注想法与感受。

经询问,各组学生对文章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几乎都聚集在庙会、凑钱上学、低头缝补等场景。为此,结合班级学习,重点对上述三个场景进行详细教学,其余场景简要带过。

[场景一:庙会]

(1)随机选取一名学生概括庙会场景的具体事件,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2)补充年代社会背景。

师:本文中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百姓食不果腹。在这一背景下,倘若你是文中的小冠中,爸爸带你去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会有何感想?

生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爸爸能够带我去庙会,于“我”而言是一件新奇而又奢侈的事情,这件事将会令“我”铭记终身。

生2: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盛大的节日场景、父亲亲手制作的万花筒,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我想,此情此景下,“我”应该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爱。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那么,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吗?下面请同学们尝试朗读练习,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场景二:凑钱上学]

(1)学生自主阅读,标记出文中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的语句,并进行分享。(“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家里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语句。)

(2)出示作者吴冠中家庭背景材料

师:同学们,经过前文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作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家庭。吴冠中是家中长子,他一共有8个弟弟妹妹,随着兄弟姐妹逐们渐长大,他们的家庭也日益拮据,再加上母亲患病需常年服药,父亲在上班的同时,还要通过种田养桑来贴补家用。

(3)分析重点语句,深化学生认知。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可能注意到文中写到“我”感到十分心酸,请同学们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辛酸之感?他所讲到的“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又是什么?

4、写法讲解,迁移运用

(1)分析作者笔下的梦中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如果是“小事”,为什么能为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永生不忘?

(2)随堂小练笔:请同学们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展开微写作练习 描写一个关于家人的片段。

(3)提倡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作品。

[设计意图:在随堂练习以及课堂交流中,学生将会逐渐掌握“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精髓,尝试运用该手法写作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教学反思

在《父爱之舟》课堂授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场景、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平凡的小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课上高度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强。但整体来说,本堂课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语匮乏问题,这一点在后续教学仍旧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