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舞,与时代同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为人民而舞,与时代同行

李彤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  回首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路程,从跌跌撞撞到突飞猛进,舞蹈艺术与新中国的步伐一致向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创造的作品层出不穷,推陈出新,每每让人眼前一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省文艺工作研讨会上的主要演讲,也给中国文艺蓬勃发展指明了基本准则和前进方向,对中国文艺工作的蓬勃发展具有重大推动的意义,使文艺工作迎来了好时代,同时也警醒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舞蹈“服务”人民。

关键词  舞蹈  人民  红色文化

“为人民而舞”是吴晓邦先生的口号。现如今, “为人民而舞”也成为了中国舞蹈艺术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定强调群众至上,始终坚持以群众为基础的各项事业方针。舞蹈与时代同行,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文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坚决响应时代的号召,在舞蹈的创作导向上与新时代发展一致。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出文艺不能沾满铜臭气,在我们这个时代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为人民而舞

   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为人民而舞”的观念始终刻在文艺工作者的骨子里,这也是我国舞蹈艺术不断前进发展的原因之一。为人民而舞,不忘初衷让党的光芒照耀在前行的路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而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马克思主产生之后,党性和人民性第一次达到了一致,党的文学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一切为人民服务,党所主导的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义,文学为了人民、文学为人民服务,这是二者一致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文艺政策和近百年文化的实际发展融合统一,与人民同党并肩同行,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党的文艺事业的理论指导。不忘初心让党性的光辉照亮前进的路。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以后,党性和人民性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党的本质属性是民主性,一切为人民服务,党领导的文艺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文艺属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这是两者统一的认识基础。坚持党的文艺方针与百年文艺创新实践结合发展,人民与党并肩同行,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提升艺术的人民品质,提高了艺术的人民性,就是落实了党对艺术的有效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的领导、精神的领导、目标的指、方法的指导,必须依靠全体文艺工作者,并按照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人格与劳动,科学的做到指导和依靠之间的一致性,并结合到“为人民而舞”的过程中。

从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

世界万物皆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家喻户晓,那么舞蹈当然也是源于生活之中,舞蹈动作取自生活动作再对其进行肢体美化,加持节奏的处理形成了舞蹈动作,最终呈现出一个舞蹈作品表演给观众欣赏,因此舞蹈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舞蹈”一词最初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所提出来的,最原始的舞蹈就是人们在劳作中慢慢萌发的,人们为了庆贺粮食丰收,在捕猎有丰获的时候,人们手舞足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舞蹈。从最原始的舞蹈中,我们已经能够明确的知道舞蹈主要是为民众服务的,用于庆祝丰收、祭祀等,以表现民众的心理状况;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同样也是延续了把传播欢乐、文化、红色艺术到基层的足迹遍布全国,而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也时时在提醒着自己,文艺创作的基本指向就是为人民服务,身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在为人民而作,并主动的履行起了为人民书写的历史责任。无论如何变化,舞蹈创作者始终要回归生活,因此文艺创作秉承着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不少精品力作,许多舞蹈、舞剧与人民的精神需要契合,有讲述李侠与兰芬“潜伏”故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叙述唐三彩仕女俑从雕塑到复活所见大唐盛世的舞蹈《唐印》、讲述由一件文物为切入点带观众回看宋代繁景的《只此青绿》、讲述在唐代时期,一群体态丰腴的女子们赴宴表演,途中发生趣事的舞剧《唐宫夜宴》等等,舞蹈艺术工作者们随着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作品中震撼心灵的力量,源于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和求索。舞蹈作品也一直立足于现实生活,不仅提升广大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而且也进一步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描绘时代气象,铸就舞蹈艺术的发展。扎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众中去,艺术之树才会长青。

传承与创新红色舞蹈文化

舞蹈触动初心,艺术感召使命。舞蹈艺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红色主题舞蹈作品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其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中国革命发展史为基础,将西洋芭蕾的技法与我国民族的表演手法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民族文化;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青年舞蹈团创编出交响舞蹈诗《黄河》讴歌了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精神和坚韧而不能战胜的中华民族精神;《五星出东方》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舞台艺术作品,借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的一个动人故事……从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中寻求动力,也从滚烫火热的革命生命中吸取养分,中国舞蹈人不忘初衷,继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情怀,用一部部优秀作品讴歌民族英雄、书写新时代。回望历史、面向当下,舞蹈的发展符合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新形式、新内容表达,艺术世界的发展需要新精神、新灵魂进行表现,努力打造出最适合中国当代审美观、最富有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创艺术作品,将代表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壮美图卷呈现在大众面前。不断创新是艺术创作不断前进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艺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舞台艺术发展的必然需要,对红色革命主题舞蹈作品也必然适用。

结语

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高潮的口号被高度重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维护民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高度期待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这种观念给每一位中国文艺工作者以光荣而圣神的社会责任,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将具有红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充满中国风情的传统舞蹈艺术引向广大人民群体,从而丰富大众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巴图.“为人民而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价值追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1-9.

[2]. 为民族而舞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N]. 新华每日电讯,2010-12-02(002).DOI:10.28870/n.cnki.nxhmr.2010.005210.

[3]邓佑玲,马辰媛.“为人民而舞”: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BDA舞蹈论坛(2021)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153-159.

[4]郭璐璐.为人民而舞——舞蹈教育与人民的关系[J].艺术家,2022(0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