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究

刘建花, 刘艳丽 ,张国栋

济南大学 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教育、价值观体系、职业素养等融入授课内容的教学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具有重要价值。以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改革机制为基础,高校可以通过构建长效的教师育人素质提升机制、优化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生涯韧性;协同育人

职业生涯韧性是个体应对职业逆境或不确定的职业环境而做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越来越引发关注。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价值分析

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教育、价值观体系、职业素养等融入授课内容的教学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课程思政广泛渗透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及素质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调动学生努力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的积极性;其次,课程思政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生长空间;再次,课程思政兼具政策宣讲职能,会推动学生基于时代语境提升自身的职业生长力。因此,课程思政能满足学生的职场成长诉求,适合作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有效平台。

二、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基础

(一)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三全育人”即将育人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实践,形成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合力。全员参与即高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活动中。全过程育人即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是指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一切教育载体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等的育人功能。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高校教师结合自身课程特色,通过系统架构、模块设计及载体融入,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及价值观引导,塑造并提高大学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实质性提升其职业生涯韧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改革机制

课程思政要成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重要载体,需要高校建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机制。“以学生为本”的实质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都充分要尊重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一手资料,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素养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过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都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学生价值观引导和未来职场发展所需素养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深入细致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

三、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长效的教师育人素质提升机制,打造高素质的课程思政育人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力军,所以构建长效的教师育人素质提升机制是形成立体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系统的关键。首先,通过开展专项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育人的能力,并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格的形成,实现专业课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次,高校应鼓励优秀专业教师和行业资深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便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合力,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提升作用。专业教师队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又要具备世界视野、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他们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效融合并传递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锤炼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兼职教师则一方面提供行业和职业前景及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标准,另一方面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标杆和引路人。再次,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到教师考核、评优奖励和选拔晋升的参考指标,增强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形成内外资源联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高素质课程思政育人团队。

(二)优化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

通过有机融合大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方式架构各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提升高校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必备条件。依托基于能力本位的系统化课程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出世界、国家与个体的关联性,强化学生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灌输岗位职业素养、行业典型人物事迹等指引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的成长理念,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和使用效率,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长力;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精神、正确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形塑并引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研判行业形势、职业前景,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管理的能力等。

(三)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增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职业生长力

首先,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精心择取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素材,也可以将讨论辨析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等教学形式和微助教、雨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其次,鼓励学生以小组竞赛、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在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在各教学项目中加入更多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课内实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规范,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综上,高校需重视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长效的教师育人素质提升机制、优化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助力学生成为胜任岗位、爱岗敬业的职场人和有家国情怀、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提升育人实效。

作者简介:刘建花(1979-)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管理。刘艳丽(1976-),济南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张国栋(1987-)济南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基金来源: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研项目“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ZF2101)、济南大学教研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JZC20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