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3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

宋伊迪,王立前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以提升授课效果。高职院校近些年更加重视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是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现状的分析,当前课程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形式单一、专职授课师资欠缺、课后教学机制匮乏的问题。以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进行升级改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力,提升课程内容的接受效果;同时也能通过构建线上学习及服务平台,做好补充教学和常态化心理辅导工作。本文在分析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技术提升课程质量的有利性,并进一步总结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升级的可行性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信息技术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两手抓”,即一方面利用低年级的公共必修课程,结合教材和教师的讲授,给学生教导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给部分存在心理健康困惑的学生进行免费服务。部分学校会在每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全面普查,根据反馈结果,由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共同对学生提供帮扶和指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落实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显露出一些问题,这需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1.1授课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

教师在选择授课方式时,应当紧紧围绕课程的授课目标展开。教育部颁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下称“建设标准”)中指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内容,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1]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课的授课目标,第一要务是贴近学生真实内心,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习惯。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堂上,还普遍存在着授课形式古板单一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教材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投放在大屏幕上,配合了少量教学图片和实际案例。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特征。灌输式授课形式更适合专业课的知识性教学,但心理健康辅导注重过程互动和有效沟通,使用传统方式则难免会导致南辕北辙。

在这种授课形式下,教师无法发现现阶段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利用课本知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就难以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心理教育活动。而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距离感,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减弱,课后遇到心理困惑主动咨询教师的概率也会降低。可见,传统的授课形式并不能推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发展。

1.2师资团队不完善,专职师资短缺

“建设标准”还指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支撑。根据人才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形式,但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配套开展的团体活动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依然是班级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及其他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都有自身的教学任务或行政管理职能,平日已经负担很大,同时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对课程质量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不具备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也并未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心理学训练,因此在开展课程时难以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高职院校在招徕专业心理教育人才方面具备一定困难,因此存在着师资团队不够完善、专业师资短缺的问题。但随着学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逐渐增多,这样的人才储备显然难以应付实际工作。

1.3课后教学资源少,缺少补充教学手段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中的一部分刚刚进入成年,心态较为稚嫩,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心态容易消极懈怠。但随着年龄的成长,他们必须要具备成熟的心态,以面对人际关系处理、日常生活学习、就业或深造的等多方面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伴随高职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个阶段,并不拘泥于必修课程教学中。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个固定周期的知识教学和团队活动,其余在校时间则缺乏教学主动性,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缺少课后教学资源和补充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形式,丰富和发展更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为高职校园培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当前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方向。

2.1 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

根据学者的调查和研究,高职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有明显的教学形式偏好。对于教学手段,学生青睐于在线视频,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使用的教学课件。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书本兴趣并不大,而更希望有视频和动画等资源。

[2]总而言之,高职大学生需要有灵活、多元、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这一要求。通过线上互动游戏、在线视频资源等互联网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在线教育云课堂的发展。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并上传了一些共享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含视频课程、心理辅导文章、自我心理测评等。高职院校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也可以穿破时空界限,享受优质师资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打破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不完善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些平台都具备发布信息、交流互动等系列功能。高职院校目前在课堂之外的心理教育手段偏少,体制机制不完善,学生脱离课堂很难自主地接受心理健康辅导。而利用“两微一端”的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搭建平台,增设课外辅导场景,利用平台的多元化功能,逐步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三、探索信息技术优化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行路径

3.1 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应当丰富多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不仅意味着运用幻灯片课件,需要结合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分类讨论。

第一,在知识点引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前联系班级同学筹备和拍摄与本堂内容相关的“微短剧”,通过小品的形式反映一个心理现象。在课堂上播放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教师可以趁机抛出问题,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好课程微信群,在课后开展短期的专题活动。活动形式是,教师在微信群里发布每日心理教育文章,学生需要阅读文章并跟读,将音频发送到群里。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当制定好奖惩机制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效果,例如跟随进度正常完成活动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和更高的课程平时成绩,而未完成活动的同学则需要参与一次志愿活动。

3.2 搭建线上短视频教学资源库

目前受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应当将线上教育发展为常态化的教学手段,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综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校应当组织校内心理教育教师录制一批线上短视频教学资源,以“微课”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可以联系本地区或跨区域的学校,征求更多的优质教学视频,丰富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内容。

搭建一个线上短视频的教学资源库,开设人际关系管理、纾解情绪和压力、提升情感表达力等相关在线课程。线上教学视频的播放时间灵活,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观看和学习。同时,在线课程应当注重实现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在板块内自由讨论,也可以在评论区向教师提问。现在有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线上不能很好地和教师以及咨询师交流自己的问题和困惑,通过线上提问就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在学校内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3.3 创新以官方公众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是人们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工具。根据一位学者以湖北省部分职高学校学生为样本的调查活动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微信的利用率是100%[3]这是学生目前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小程序、公众号、服务号、视频号等多种功能,学生青睐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自媒体并从中获得自我学习。在以往的心理健康线上教育平台的建设中,各高校专注于搭建专属平台网站,但是网站使用率并不高,发布的内容更新也不及时。教师也难以利用网站创新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因此,利用手机微信的公众号功能,搭建高职院校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增设多种功能,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开发公众号的阶段,应咨询校内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了提高公众号内容和功能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可以在一个公众号开设多个栏目,例如在服务菜单中,开设线上咨询预约、趣味心理测试、电影与书籍推荐、团体活动参与等多个板块;在公众号文章中,可以定期发布文章,内容涵盖个案分析、心理指导、时事评论等。在宣传公众号的阶段,可以安排授课师资在课堂上利用公众号给学生进行线上的趣味心理测评,学生通过关注公众号完成测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看公众号推荐的电影和书籍。在运营公众号的阶段,要注意发布内容及时、频繁,可以在校内聘请学生组建运营团队,以更贴近学生自身的视角来创新发布的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教育”已经在多个教学领域实现了成功创新,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改变,也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思维,革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有益的一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核心,积极探索更多的新途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廖文娜."新媒体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学习需求的视角."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86-89.Print.

[2]简璐丝,曾智.微信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9(24):214-215.

[3]许平友.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一体五网"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 2019(9):23-26.

[4]罗小婧, 黄雪飞, 孙克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J]. 科教文汇, 2019(9):3.

[5]陈娜.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