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莫丽云

荔浦市人民医院,广西 荔浦 546600

摘要:儿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所接收的患儿因年龄、体质、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患儿护理期间的配合度较低,部分患儿存在好动的个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护理难度。若儿科护理稍有不慎,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情况,而且增加护患纠纷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心理干预受到了广泛关注,可使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性大幅提升[2]。本文特选择70例儿科病例入组,观察心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汇总如下。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心理干预

目的:总结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心理干预方法。方法:于2020年3月~2021年5月抽取儿科病患70例,以动态分组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儿接受常规管理,观察组35例患儿接受心理干预,统计两组护理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儿科病例70例,时间区间在2020年3月~2021年5月,接受全程治疗,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会同意。以动态分组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例35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值(4.94±1.57)岁,男性22例,女性13例,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7例,流行性感冒9例,病毒性肠炎11例,手足口病8例;观察组病例35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值(4.67±1.83)岁,男性19例,女性16例,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9例,流行性感冒9例,病毒性肠炎10例,手足口病7例;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包括常规健康宣教、病房环境管理、患儿身体指标观察、遵医嘱给药。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具体开展方法如下:

1.2.1引入心理干预理念

引入心理干预理念时,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转变护理理念为“以患儿为护理中心”,重视疾病护理的同时,关注于患儿本身。了解护理人员的动作、表情、话语等微小细节均会对患儿及家属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护理期间重视细节问题,加强人文关怀,站在患儿及家属角度考虑问题,优化护理服务细节。

1.2.2规范化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进行强化提升。医院定期组织儿科护士开展儿科护理知识与技能学习,优化现有的儿科规章制度,明确儿科护理流程,进一步推动儿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提升。医院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外,也需加强礼仪形态、护理伦理知识、法律知识培训,促进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水平提高,进而提升整体儿科护理质量。

1.2.3情绪管理

护理时护理人员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开展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自身情绪状态,消除不良情绪与消极心态,以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管理人员也需关注护理人员情绪,通过合理排班,避免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保证护理人员工作时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更好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2.4风险意识培养

儿童患病入院后,家长由于担心、恐惧等心态影响,一旦护理不当,无法满足患儿护理需求,则会使患儿家属产生不满情绪,增加护患纠纷事件发生可能。因此,护理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重视细节护理,及时预防护理风险隐患,针对护理服务中的风险环节进行优化改善,强化安全管理,保证护患双方权益,降低护理风险。

1.2.5细化管理与考评制度

实现对儿科管理制度的量化处理与细化处理,提升儿科护理的操作性与安全性,提升护理质量。根据儿科实际情况与现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儿科护理管理标准,强化护理质量控制力度,规范护理工作,实现护理操作流程的程序化、制度化。强化护理质量监控流程,及时监控儿科护理质量,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及时排除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升心理干预效率。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我院自制的护理服务问卷,了解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分100分,70分以下为不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以上为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以软件SPSS24.0处理,以(±s)与t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数与χ2值检验计数资料,统计学存在差异时,P值显示小于0.05。

2结果

2.1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可见统计差异,P<0.05。

表1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分组

n

并发症

不良事件

对照组

观察组

χ2

P

35

35

12(34.29%)

4(11.43%)

5.1852

<0.05

9(25.71%)

2(5.71%)

5.2851

<0.05

2.2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满意度大幅升高,可见统计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儿科护理质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可强调管理中的整体性、系统性,严格把控护理各环节的细节内容,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减少工作失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心理干预的优势在于可对全局进行统筹管理的同时,重视对局部细节的管理,可将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进行科学把控,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并及时进行优化完善。儿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护理服务模式,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完善各个护理环节,满足患儿临床护理的实际需求,加大对患儿的关注与重视程度,改变传统沟通方式,推进护患双方交流沟通,使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度显著提升,降低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结果证实,相比于常规管理方法而言,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相关并发症,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使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分析可知,心理干预的实施,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提高职业素养,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及时优化改进护理服务中的细节问题,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性,使患儿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可使儿科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因此,心理干预是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在医院各科室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玉娥,翟忠昌.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儿科急诊患儿管理中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20.

[2]张风梅.心理干预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17).

[3]任丽娟,王青美,戴李中,等.心理干预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舒适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9,027(001):72-75,69.

[4]刘红梅.儿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7):187-189.

[5]冯小芳,张丽萍,钱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NICU早产儿家庭参与式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