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魏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15026

摘要:目的:根据心肺复苏患者治疗问题,临床抢救强化急诊护理干预,分析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合适的患者20人,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对我院未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前的10名心肺复苏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10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了解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临床抢救护理后身体恢复情况、对患者的并发症引发情况进行记录对比。结果:在观察组10例患者中,患者抢救平均时间为(39.45±4.27)分钟;对照组10例患者中,患者抢救平均时间为(47.25±6.21)分钟,由此可以发现,实施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例患者中,患者住院恢复时间为(9.47±1.49)天;对照组10例是者中,患者住院恢复时间为(15.36±2.56)天。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为1例,占本组人数的10.00%,对照组干预后引发并发症的为3例,占本组人数的30.00%,明显对照组患者引发并发症比例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治疗中强化急诊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临床价值

医院临床接收的患有危重症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出现此种情况比较突然,而且对患者来说比较危急,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的心脏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状态受到影响,而容易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创新,出现心脏骤停后,通过心肺复苏技术进行抢救,通过心肺复苏帮助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但是根据临床治疗实践来看,通过心肺复苏技术并不能保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基于此项问题,临床提出在患者心肺复苏后加强急诊护理干预,希望通过各项护理策略的实施使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低,帮助患者身体能够快速恢复。下面选取我院核实的患者进行实践报告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的心肺复苏患者20人,按照护理的不同分组,对我院未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前的10名心肺复苏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1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男6例,女4例,年龄30—74 岁,平均年龄(41±2.3)岁。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1±3.1)岁。研究根据需要设定标准,科学选取,在研究开展前进行审批。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健康状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进行急诊心肺复苏; ②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活动,患者同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患者近期服用刺激性食物;②患者近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②心脏按压、除颤;③复苏后保护患者各项器官,预防感染;④及时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观察组则应用急诊护理干预:①紧急措施: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留置床旁护理;②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观察并发症是否出现;③低温疗法:临床对患者完成心肺复苏治疗后,需要针对患者的额头以及颈部利用低温毯以及冰敷方法完成湿敷,并且合理调节18~20℃的室温,以使得患者脑部氧代谢获得显著降低,使得脑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④给予高压氧治疗;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后续护理内容普及。

1.3观察指标

首先,通过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恢复时间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通过患者护理疗效和满意度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严格按照统计知识要求开展,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用(x±s)表示,其他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患者预后及抢救详情

两组患者的病况均有好转。在观察组10例患者中,患者抢救平均时间为(39.45±4.27)分钟;对照组10例患者中,患者抢救平均时间为(47.25±6.21)分钟,由此可以发现,实施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例患者中,患者住院恢复时间为(9.47±1.49)天;对照组10例是者中,患者住院恢复时间为(15.36±2.56)天。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20例患者,经过心肺复苏,并采取及时的护理后无死亡情况。

2.2患者临床护理疗效和满意度评价情况对比

根据本次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护理干预后身体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好转的有1例占比10.00%,症状消失、功能恢复为3例,症状改善、功能趋于正常为6例,分别占比30.00%和60.00%;对照组干预后身体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好转的有4例,占比40.00%,症状消失、功能恢复为2例,症状改善、功能趋于正常为4例,分别占比20.00%和40.00%,总体情况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后身体得到恢复的比例较高,效果较好,差异显著。

2.3患者临床护理后身体并发症引发情况比较

表1患者临床护理后身体并发症引发情况比较表

组别

心情烦躁

身体抽搐

反应不灵敏

记忆衰退

合计发生情况

对照组(10例)

0

0

1

2

3(30.00%)

观察组(10例)

0

0

1

0

1(10.00%)

t

/

/

/

/

4.251

p

/

/

/

/

0.001

由上面表1的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后患者出现心情烦躁的为0例、身体抽搐的为0例、反应不灵敏的为1例、记忆衰退的为0例,合计引发并发症的为1例,占本组人数的10.00%,对照组干预后患者出现心情烦躁的为0例、身体抽搐的为0例、反应不灵敏的为1例、记忆衰退的为2例,合计引发并发症的为3例,占本组人数的30.00%,明显对照组患者引发并发症比例较高,差异显著。

3讨论

临床对患者在开展急诊抢救工作期间,心肺复苏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其对于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残疾死亡率的降低表现出显著价值。针对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期间,通过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可以做出保证。患者临床治疗中出现心脏骤停后,会对身体四肢、大脑等产生严重损害,此时患者随时可能丧失生命。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需要在患者心脏骤停五分钟以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帮助挽救患者的脑部组织细胞,避免患者身体出现缺血缺氧问题引发细胞大面积死亡。而且根据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来看,并不能在实施后使患者身体达到康复状态,患者的身心受到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护理策略加以干预。医院常规护理实施中护理人员不能主动为患者服务,因此整体的护理效果并不明显。由此,提出加强急诊护理干预,让护理人员认清自身职责,主动为患者服务,从多方面给患者以指导。让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坚定信心,积极治疗康复,切实降低并发症引发概率,从身心各方面保证患者的健康状态。

本次实验中,经过心肺复苏后,两组患者的病况均有好转,无死亡病例,但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不管是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病情恢复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患者治疗强化急诊护理干预,采取相关策略帮助改善患者身体指标,让患者达到更佳恢复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瑞,刘学伟,张苗.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2). 

[2]孙晓勤,李葳,张宪宇.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的作用[J].养生保健指南.2021,(5).

[3]张仁菊,杨雪梅,岑柱贵.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促进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