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徐莉敏

重庆市佑佑宝贝妇儿医院     重庆    401122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重庆省某医院儿科收治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51)和常规组(n=51)。予以常规组患儿儿科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儿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2组患儿的配合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2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配合度为94.12%,高于常规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低于常规组的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4%,高于常规组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安全管理中,可提高风险防范质量、患儿配合度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安全管理;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防范质量;护理风险事件;护理质量

引言

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较小,其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患儿在治疗期间常需要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若患儿配合度较低,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且会对护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多次穿刺静脉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防范式护理属预见性护理模式,即护理人员详细分析与总结护理患儿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预见性解决,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技能培训,避免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促进儿科安全管理。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重庆省某医院102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重庆省某医院儿科收治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51)和常规组(n=51)。常规组患儿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4个月至10岁,平均(6.36±0.81)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29例,消化系统疾病22例。研究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4个月至10岁,平均(6.52±0.74)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3例,消化系统疾病18例。2组患儿基线资料(性别构成、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本院儿科患儿;②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③无严重精神疾病;④无传染性疾病;⑤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住院时间<24h;②合并严重血液性疾病;③脑瘫者。

1.3方法

予以常规组患儿儿科常规护理措施。在患儿治疗期间,依据儿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工作,并增加对患儿巡视次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根据医嘱详细告知患儿家属用药方法以及具体饮食要求。同时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研究组患儿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①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该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分类、总结,常见的风险事件包含护理文书存在漏洞、不按照规定用药等。同时查找风险事件发生原因,针对性给与解决方案。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小组成员开会探讨,共同找出风险事件解决方法。②儿科护士长依据儿科患儿特点,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以加强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常规、核心制度等。同时可增加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或条款知识,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可与医院发生的护患纠纷事件相结合,对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叙述,然后深入探讨原因、解决方法。重点培训护理人员有关儿童穿刺方面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水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比如设定一些儿科常见的突发情况,以评估护理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在每次培训结束后,制定相应考核制度,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于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可予以发放奖金,反之则再交补考费进行考试。③患儿入院后,可鼓励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参与到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方式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护理风险事件可能会对患儿造成的影响,叮嘱患儿家属仔细照看患儿,以最大限度降低不良护理风险的发生,且尽量避免在病房内放置细小或危险的器具;定期组织患儿家属参加意外事故防范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意外事故的诱因、经过、结果等,增强患儿家属的责任心,提高患儿家属的安全警惕性。④护理人员定期对患儿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例如病区环境、急抢救物品、健康宣教、跌倒坠床等,然后依据评估结果对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改进。⑤小组成员需每周定期开会,对本周内所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且采用PDCA循环方法对护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低于常规组的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坠床

非计划性拔管

留置针压伤

合计

研究组(n=51)

0(0.00)

0(0.00)

1(1.96)

1(1.96)

常规组(n=51)

2(3.92)

4(7.84)

4(7.84)

10(19.60)a

a:与研究组比较,P

3讨论

在儿科,由于患儿心理、行为、语言等尚未发育成熟,无法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很难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尤其是难以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坠床防护等护理工作中积极配合,致使护理工作任务加重,且护理技术难度与护理风险也会更高。此外,患儿病情变化较为迅速,意外事故相对较多,从而儿科安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临床上常规护理多为基础性护理,对潜在风险预见性较差,无法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控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4%,高于常规组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①风险防范式护理中,对患儿家属进行教育宣教,可增强护患沟通、维持良好护患关系,避免因护患沟通不到位所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患儿家属还可有效辅助护理人员完成护理操作,并最大限度规避因护理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不良事件,进而提高护理效果。②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设定考核结果的奖惩机制,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效果。③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开会,可为护理人员探讨风险事件提供一个有效平台,针对同一风险事件制定多种解决方案,提高风险防范效果,进而可改善护理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

4结论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安全管理中,可提高风险防范质量、患儿配合度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剑春,孙丁,张艺森.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与单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0):93-96.DOI:10.3760/cma.j.cn115689-20200120-00492.

[2]张俊玲.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临床医学,2020,40(1):93-95.DOI:10.19528/j.issn.1003-3548.2020.01.039.

[3]董恩宏,刘华丽,钱芝网,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山东某市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识别评估与改进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204-1207.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0331.

[4]李霞,卞超蓉,许月春.儿科医护人员对家属参与患儿安全管理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4):456-459.

[5]吴盼盼,熊丽,盛莉莉,等.PDCA模式QCC活动对新生儿脓疱疮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