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急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急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徐梦鸽

西安市中医医院   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掷币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于心肺复苏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结束后心率、动脉压、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心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可以稳定心脏骤停患者动脉压及心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动脉压

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科常见急危重症,其是指心脏射血功能骤停,心音、动脉搏动消失,使全身重要器官出现严重缺血、缺氧,导致机体脑部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病死率极高[1]。心肺复苏是当前临床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心肺复苏后患者容易发生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胸痛等不良反应[2],鉴于此,本研究在心肺复苏后配合以急诊护理干预,旨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掷币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平均(55.86±6.72)岁;发病原因:心肌梗死6例,脑溢血13例,休克4例,心肌炎8例。观察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0~75岁,平均(56.72±5.79)岁;发病原因:心肌梗死8例,脑溢血15例,休克2例,心肌炎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医嘱用药、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师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包括(1)症状干预:心肺复苏后往往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胸痛、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针对胸痛患者,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练习深呼吸,以缓解机体应急状态,减轻胸痛症状,深呼吸量要慢慢增加,逐渐恢复患者肺功能,每天练习1次,每次练习20~30下。对于胸痛较为严重者,可适当给予药物干预,如在胸部涂抹止痛凝胶,或服用镇痛药物等;针对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嘱咐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多回忆往事,提高患者的语言兴趣,激发患者交流欲望,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梳发护理、洗面护理,以促进脑部功能恢复。针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人员可定时对患者进行上、下肢穴位按摩,指导患者可自行练习抬腿、伸腿、伸展四肢训练。(2)心理干预:心肺复苏后,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反应,经耐心讲解、启发来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提升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2)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心率以及动脉压。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1

7

13

11

64.52%

观察组

32

12

18

2

93.7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组别

n

语言功能障碍

肢体功能障碍

胸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31

4

6

3

41.94%

观察组

32

1

2

1

12.50%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心率及动脉压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动脉压及心率比较  (x±s)

组别

心率(次/min)

动脉压(kPa)

住院时间(d)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0.76±4.35

81.12±8.59

6.09±0.82

7.32±1.11

7.79±1.53

观察组

41.03±4.07

103.43±10.06

6.22±0.77

9.51±1.63

5.56±0.88

t

0.8542

13.5963

0.6511

6.1248

4.1359

P

0.4375

0.0000

0.5270

0.0261

0.0177

3 讨论

心肺复苏[3]是临床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濒临死亡的脑细胞,减少脑细胞坏死,但心肺复苏后仍不可避免的发生胸痛、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在心肺复苏后给予急诊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如针对胸痛患者,可指导患者深呼吸,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从而减轻胸痛

[4]。针对语言功能障碍者,可嘱咐家属多与患者交流,提高患者交流兴趣,激发患者交流欲望,另外还可通过洗面护理、梳发护理来促进大脑功能恢复。针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定时进行穴位按摩,促进患者四肢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率、动脉压低于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心肺复苏后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瑞,刘学伟,张苗.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2):335-336.

[2]刘玲.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14):95,99.

[3]姚银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3):267.

[4]罗莎莎,王会芳,尹艳君,等.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65.

[5]李毅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5):2454-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