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实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9
/ 2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实现途径

      ,钱嘉霖 ,赵凤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柳林镇幼儿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孩子“自私”、“ 霸道”、 “任性”,不尊重别人,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养成了那些不好的品德和习惯。这无疑给幼儿园教育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注重幼儿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的全方位的关注和重视。

一、幼儿良好品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良好品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高人一等、聪明伶俐、健康。因而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只注重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往往只注重对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多方面的开发、诱导幼儿的兴趣,而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导致幼儿出现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知识培养,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只看重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会几道算术题。不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他们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

3.愿意在培养和开发孩子智力上下功夫,而不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少的家长都分不清早期教育该如何实施,把早期教育视为片面、单纯的智力开发,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盲目的让孩子学这学那,看到别的孩子学绘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看到别人学舞蹈也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盲目的培养孩子的兴趣,追求孩子会做几道算术题、会背多少诗和儿歌等。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孩子的自信心、毅力、个性、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许多幼儿养成了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等缺点。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由于父母、长辈的娇惯溺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孩子的品德较差。表现为任性、自私、霸道、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习惯。

2.缺乏同伴交流,对友爱、互助合作精神等产生陌生感,容易造成“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3.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一切包办代替。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幼儿产生依赖意思,自我能力差。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发挥教师在幼儿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幼儿。

幼儿有好模仿的行为,他们学习说话,待人接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的道德辨别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不但能模仿他所能见到别人的活动,也能模仿别人的道德及行为。因此,根据幼儿这个特点,我们要求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身作则,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

2.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幼儿的是非感、荣誉感促进良好道德品质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象教育幼儿和指导幼儿。例如,幼儿园在分水果时,都是老师分发,因为水果大小不一,拿到小的水果的小朋友就不高兴了,甚至会像在家里一样,哭闹不止。这时教师可以向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故事讲的道理。要求他们也要向孔融学习,并要求他们学会照顾和体贴别人,并在分水果时,采取让幼儿自己去分发的方法。并且在家里时,也能做到把大的、好的水果让给家人,并能做到和别人分享其他食物。

      3.尊重幼儿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是个性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幼儿的主动配合和参与,德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引导幼儿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是幼儿园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每一条纪律、规则对幼儿的行为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将幼儿变成被动的约束对象,采取简单的方式生硬灌输,其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参与规定的制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幼儿真正的理解规则的意义,让每个幼儿感觉到每一条规定都是自己参与制定的,从而自觉的遵守。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最初教育场所,是孩子接受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的人格基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以在培养孩子品德过程中家长应先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1.家长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必须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的品格。

2.家长教育过程中应严格要求,教育一致。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天性。我们提倡理智的爱,有原则的爱,而不是偏爱、溺爱。所谓有原则的爱,理智的爱,就是要家长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要有严格的要求,教育一致。

在生活中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家长应尽量给与满足,不合理的则要断然拒绝并向他讲明原因。这样教育,孩子才能不至于变得自私、任性,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

3.坚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习惯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是培养幼儿优良意志品质的前提。因为只有让孩子懂得一点生中的甘苦,从单纯的享受者转化为劳动者和具有创造力的参与者,才能让孩子的心灵更加充实,才能使孩子克服依赖性,锻炼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特别是对那些受到过分娇宠和“包办代替”的幼儿,尽量让他们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6]

4.面对孩子好的行为和习惯要给予认可,并反复实践。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加以练习和巩固[4]。因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巩固,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同人们的交往中练习,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5.恰当表扬,忌滥恭维表扬是鼓励孩子上进的一种教育手段,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其进步。因为家长对他们美好的赞语、夸奖和表扬,就是对他们好的行为的肯定;也是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直接动力。所以,父母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优点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积极鼓励。有出现的缺点和不好的行为,也要加以批评和指正。

(三)关注同伴影响

1.同伴影响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者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些问题很可能会演变为成年后的犯罪诱因。因此,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

2.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品德的影响。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很大的从众心理,易受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较难将自己最初的想法和选择坚持下去,表现在对同伴的追从上。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老师虽然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往往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更容易沟通,便于交流,所以同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向同伴学习,比跟老师学习更快,更容易。教师和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观察幼儿间的交往,肯定幼儿的优点,对幼儿的缺点也细心调教,不要盲目的让幼儿学习别人。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挥幼儿同伴的有利影响,结合所作所为加以肯定或指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