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西永顺县地区旅游文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1
/ 2

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西永顺县地区旅游文化为例

彭旭  

湖南湘西砂坝镇人民政府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旅游受到群众青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作为文化遗产,其传承载体主要依托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活态传承,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特点,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格,融入旅游市场当中,极具商业价值,然而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对其历史文化内在把握不够、开发过度会导致其精神实质受到破坏,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和破坏。本文选取湖南省湘西永顺县地区旅游文化为个案,深入地探讨了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思考,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一、民族旅游有助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独立的个体,它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旅游给游客所呈现的不仅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更多得是生养它的一方水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艺术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要通过合理有序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才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独特性、开发潜力、旅游吸引力的区别,实行针对性的开发手段。旅游开发初期,加大文化独特性强、开发潜力高、旅游吸引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短期内能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和发展动力。旅游开发的成熟期,重点对于旅游吸引较小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借鉴开发成功的案例,赋予旅游吸引较小非物质文化遗产跟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同时根据经验能够减少对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冲击,实现了民族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共赢。

二、民族旅游激发了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

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情况下,以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的建构与重建中得以生成,并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而得以延续和传承。没有任何外来文化的纯粹的文化遗产。在当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世界也越来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其实,“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存在了,只能以一种形式进行了文化重组。这种文化重建,自然是在调整中完成的。文化重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文化适应”理念,是一种文化人类学特有的进化理论。因此,文化重建总是处在一种持续的调整之中,并非单纯的大重组,而是一种自觉的动态的再生产。民族旅游在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湘西永顺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苗族和土家族。不但服饰趋于汉化,民族传统歌舞也逐渐消失。现实生活中,湘西土家族、苗族人非如主流媒体所宣传的能歌善舞,传统的摆手舞、茅古斯早就销声匿迹了,民族服装也是在过节时供游人观赏。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各民族社区在与外族群的交流中,也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认清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借着民族旅游的热潮,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的独具一格的文化。苗族服饰在民族文化的重塑下,色彩鲜艳、高耸、厚重的头巾呈现出银色的凤冠。重组后的苗族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代文化的元素,既能满足旅游者的视觉和心理需要,又能为本地居民所接受。同时从未想过,自己的祖辈们遗留的文化居然可以如此‘值钱’,在民族旅游的刺激下,民族成员觉醒了展示自身文化的自觉,并激发起了重建非物质文化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重组之后,很多濒临灭绝的非遗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延续和传承。

三、民族旅游推动了非遗文化保护方式的创新

依托智能化信息手段,打造湘西永顺县文化数字平台。运用“智慧文化”,依托互联网信息,将智慧文化和智慧旅游相结合,在打造旅游门户网站、旅游APP和微信公众号。在旅游信息平台添加湘西永顺县文化信息模块,制作湘西永顺县非物质文化、民俗节活动的文化讲解视频、音频,让旅客和无法到达现场参加活动的其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云端免费了解湘西永顺县民族文化,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达到宣传的目的。

依托互联网信息手段,建立民族文化数据体系。可聘请专业工作室进行湘西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与电商平台共同推广民族非遗产品,真正提升其市场知名度,建立"互联网+非遗"的网络营销体系。通过交叉推算、大数据、关联模糊查询等技术,再现湘西永顺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非遗技艺,构建了一套由人与智能机械互动、在线交流的虚拟现实系统。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展现湘西永顺县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面向大众全景式展示湘西永顺县民俗文化,。借助现代资讯科技所产生的立体视觉环境,让游客近距离地接触湘西永顺县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拓展湘西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推广范围。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剧烈碰撞之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区域的边缘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困境。物质文化的有形形态人们可以采用静态形式加以保护,可收集摆放到博物馆中加以收藏,但静态形式无法传达生活的温度和人文情感。因此非遗传承需要动态的传承,人的活动和文化之间的碰撞才能带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活力。非遗传承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开展,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迁,创新传承形式,做到人和文化共保,在自我更新中可持续传承。本文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非遗旅游开发与保护视角为切入点,探索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惠军, 黄翅勤, 陈胤好.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江永勾蓝瑶寨为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2016-3):107-110.

[2]詹一虹, 陈露. 文化旅游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汝城县高滩畲族为例[J].  2021(2019-4):26-35.

[3]蒋海军.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湖南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为例[J].  2021(2015-5):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