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让朗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郑又玲

西昌市第四小学  

摘要: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是四个基本环节,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代表了其对语文知识的驾驭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方法

引言

语文课程作为最基础的语言学科,将贯穿于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和工作生活之中。通过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朗读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老师改善和提高其他语言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效的朗读教学能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锻炼学生的语言艺术,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作为出声阅读的朗读,有很多显性的优点。首先,朗读更容易使读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阅读,经常容易走神,而出声的朗读会同时调动口、耳、心、脑等多个器官,使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到阅读的文章中,还有利于记忆。其次,朗读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时,阅读者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化为声音传播出去,通过声音的高低、舒缓、轻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朗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再创作,虽然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但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和语言向听者传递出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培养语感,语感是学习语文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再次,朗读可以使人变得自信。性格内向的人说话声音一般都比较低,长时间坚持大声朗读,孩子会变得更爱表达,喜欢与人交流,长时间朗读的积累,思维更清晰,思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无论是课堂回答提问还是演讲、在人前发言,都不会发怵,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老师和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对孩子们的要求不再是只会做题,而是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双减”政策的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很多学校积极开展“5+2”服务模式,为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有不少学校开展“读起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朗读等形式各异的社团小组。现在我们都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在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时,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个人喜好的体现,也是自主能力的初步培养,随后,其对文章的情感注入、对配乐的选择、对文章以外知识的延伸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了。

(三)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从本质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是指向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朗读文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而一旦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便能够更加自由、灵活地表达,能够精准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随之提高,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

制订目标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要先清楚小学各个阶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后根据目标制订教学措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训练的重点首先是要读准文中的字、词、句,这是基本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哪里需要轻声、儿化,然后在对文章初步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哪里需要重音,哪里需要停连等一些技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重点在于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如何将这种情感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当然,所有技巧的使用都建立在对文章的熟悉、理解和情感的共鸣上,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最后实现“有情感的语言”和“有声的文字”的完美结合,实现“语”与“文”的高度统一。

(二)营造氛围,调动热情

以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差强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足够的朗读热情,这一方面与其本身对文章不感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与课堂氛围较为刻板沉闷有关。因此,为推进朗读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文朗诵中来,教师可以尝试营造一个更加轻松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文本的感染和熏陶,并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情感,做到以声传情。例如,在课程引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专业人士朗读文章的音频,让学生沉浸在由声音营造的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勾画,掌握朗读的节奏,逐步进入文字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在“听其他人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读”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在该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他们更加习惯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而忽略了对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如此,学生的主动性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朗诵课文,久而久之,其朗读热情必然会降低,使得整体教学呈现出低效特征。这又一次提醒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活动时,一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体会文字内蕴的意味深长,以此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能够在训练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一来,学生朗读的热情高涨,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必然会不断提升,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传授方法,把握技巧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朗读训练环节,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读文章,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读文章”。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诵,还要将“如何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重点强调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恰到好处地处理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增强朗读训练效果。然而就目前来说,大多数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依旧以“让学生读”为目标,并未建立起正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读”的理念。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为了完成朗读的任务而读,这样的读是浮于表面的,难以真正理解朗读的意义,感受朗读的魅力并掌握相关技巧,整体训练看似有效,实则无效。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朗读训练,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方法、技巧的关注,转变“只让学生读、不教怎样读”的现状,将更多朗读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对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强朗读示范,在学生朗读之前,边示范边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朗读技巧。另外,教师要借助文本内容中的文字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不同句式的语气和流露出的情感。这样,通过倾听教师的朗读和技巧讲解,以“模仿”的形式进行朗读,学生必然能够加强对相关技巧的把握,提升朗读能力。

结束语

朗读作为小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既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又是理解文章的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老师要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魅力,感受语言的温度,这样的朗读才会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周姗姗.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1):63.

[2]陆春燕.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创新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167.

[3]王金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J].新课程,2020(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