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育探究

杨霞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作为地方美术资源丰富的重庆地区,应积极对美术资源进行发掘且应用,编写美术校本课程及大纲,提升本地美术教学效率,突出本土美术教学魅力所在。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的形式美和审美规律,运用写真和夸张的手法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刻画,人神合一,极具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对石窟艺术具有卓越贡献。此探究因地制宜挖掘重庆大足石刻艺术美术教学案例,丰富重庆地区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知力和创新能力,使得青少年增强对本土艺术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大足石刻;地方资源;初中美术

作者简介:杨霞(1998-),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依山而建的重庆,其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随着时间的变革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表达了更进一步的期望,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从美术教学视角而言,教师想要适应美术教学发展趋势,必须具备一定的、广泛的学科素养,以较好的审美眼光去欣赏周围事物,将合理资源应用于美术课堂。大足石刻从其形式、地域而言,对于延展地方美术具有极大优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课本学习之前及之后对其有一个深入了解,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探究从可开发的大足石刻艺术资源概况、融入学校美术意义、传承的方式及内容三方面展开,阐述重庆大足石刻艺术的教育价值,期望通过探究,对重庆地方美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可开发的大足石刻艺术概况

位于重庆大足区境内的大足石刻中,被列为文物保护的石窟多达75座。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唐宋时代石窟艺术的延展和改变,不仅规模大、铸造精美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其中,能够开发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宝顶石刻位于宝顶山龙岗街道,它拥有大型雕刻360多幅,以千手观音像石窟等为著名。千手观音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南宋时期所使用的生活、劳动工具。其佛手以对称、中心轴的方式在主佛像上方呈现数次;南山石刻位于大足东南方向,其造像起源于南宋时期;宝顶石刻位于城北,遍及四周的山脉群落,例如其中的《韦君靖碑》具有重要的美术欣赏价值;石门山石刻位于龙岗街道,其中有造像12窟,如千里眼像造像夸张,极具美术特色。规模宏伟、具有丰富题材的重庆大足石刻吸取了造像艺术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推进开发大足石刻艺术学研究时,更应注重艺术学领域个案研究与其历史文化的互动关系,结合人性觉醒、理性崇尚注意等将大足石刻的佛教艺术与美术雕塑美术史产生更多更大的牵连。大足石刻与宋代政治有密切关联,在教学时,要将美术课堂融入宋代政治与大足石刻的关联性。综合我国的美术实际教学发展趋势而言,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结合我国教学环境及发展趋势将大足石刻造化更加完整地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探寻适合我国美术鉴赏课堂的教育教学方式。石刻是艺术与生活的默契结合而生,结合大足石刻地理位置而言,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其石刻造化的取景、造景等方面结合了周边环境,与大自然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连续画面的结合叙述故事情节,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情节设计的展现,有理有据,将佛像故事‘一网打尽’,使得人们对于石刻故事情节尽收眼底。大足石刻将中国美学历史的发展推进一步,不仅为雕塑发展奠定了应有的基础,且在美术课堂的“欣赏·评述”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大足石刻艺术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大足石刻美术教学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雕塑发展的历史及大足石刻之后的发展运用有一定的展望,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乡土教材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同学们增长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敬佩之情,以更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大足石刻呈现的天然造化和艺术杰作,对中国社会的佛、道、儒造像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反应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民族艺术文化,其体现的艺术情感和哲学思想对后世及今天的美育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足石刻的知识,有利于在“欣赏·评述”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美的习惯,鉴赏课堂不只是在课堂中体会和运用,而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后能够增强学生自主的鉴赏美的意识,引导美术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一起配合研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有助于学生对于整体知识的把握,发挥其各有的个性特点,以形成良好的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看准适合的教学时机,加以灵活的教学语言形成连贯性的鉴赏美术课堂。大足石刻注重雕塑的刻画及审美规律,使用写实、夸张等手法将雕塑完整展现在世人面前,传达隐喻之情。石刻赋予不同人物不同的姿态和性格特征,强调相互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表现的情感内容和造型艺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打破了传统的石刻造型艺术的束缚。大足石刻是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完美契合,既能展现中国社会的审美思想,也能呈现出其独有的审美价值,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学校美术教育对传承大足石刻艺术的传承

根据中学美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深度挖掘重庆大足石刻艺术的主要展现内容和特征,体现“本土艺术”在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明确中学美术的教育教学目标及运用原则等实际操作问题,以坚持教学大纲为主线,配合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同学及美术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吸收当地美术本土资源以丰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达到美术课堂“欣赏·评述”领域教学方法的提高,延伸素质教育。对于中学课程理论的发展规律,时代性与本土化的默契融合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找到本土和时代性的契合点,将二者形成互利共进、协调发展的状态。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之前,注重美术课堂中雕塑板块的教学,做好前期的基础教学工作,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应的美术造型能力,掌握其表达技巧和方式,对三维立体图形的观察形成鉴赏意识。雕塑教学注重美术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且尊重学生对于雕塑造型的表达,培养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结语

  我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正如大足石刻呈现的一般。作为雕塑造像的艺术典型,教师更应该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具有独特的鉴赏审美能力,进一步完善美术教学模式。针对时代发展创造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表面见内心所表达的情感及民族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强,姚淇琳. 图像的记忆——编《大足石刻历史图版》札记[J]. 大足学刊,2019(00):245-259.

[2]虞云国. 大足石刻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 大足学刊,2020(00):1-8.

[3]吕思嘉. 社会美育视角下的遗产活化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21.

[4]田俊. 大足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