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和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和优化

李彤

冠县育才双语学校  山东冠县  252500

摘要: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中重要的一“减”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沉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初中数学教师也开始在减少家庭作业数量和提高家庭作业质量上精心设计。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数学作业的精心设计,还要注意改进作业形式,使作业形式更加开放,注重作业的有效性,真正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质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和能力发展设计作业,实现对学生的目的性指导、层次性指导和潜在性指导,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和优化

前言

初中数学作业安排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面吸收知识的学习活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以当前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准则,树立更先进的作业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让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智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作业设计要求

1、代表性

家庭作业的设计需要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加强对经典数学题型的研究,拓展经典题型涉及的知识点。此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作业,并严格控制作业量,确保学生可以有个人空间。

2、丰富性

初中数学包含许多知识点,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这体现了数学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有必要丰富作业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完成作业。这种作业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它需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

3、差异性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作业,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分层作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家庭作业的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学生可以在现有学习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并且可以提高能力,拓展视野。

4、趣味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设计都要注重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愿意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完成作业,甚至在兴趣的指导下超额完成作业。当然,过度完成指的是家庭作业完成的效果,而不是数量。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设计更多有趣的作业形式,使作业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优化方法

1、分层布置

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和家庭作业都需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观察学生的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并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首先,学生应该分为三个级别:A、B和C。A级的学生是优等生。他们数学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能独立学习。他们有很强的逻辑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有自己的看法。B级学生基础相对一般,学习能力中等,能参与课堂,能认真完成作业。C级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低。教师可以将这三类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A类学生,两个B学生和一个C学生,这样小组中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册时,第章是二次函数。老师可以给出一道关于二次函数的数学题,y=x2-mx-3。C学生的问题是,证明无论实数m是多少,抛物线和X轴之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B学生的问题是,m是什么值时,抛物线和X轴的交点在原点的右侧A类学生的问题是,当m是什么值时,抛物线和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4。C学生的问题属于基本问题,必须由各级学生完成。完成问题后,C学生可以挑战其他级别学生的题目。B学生的问题属于提高题,需要BA类学生共同完成。B学生可以挑战A类学生的问题。A类学生的问题属于拓展性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是分组进行的,A、B学生可以带领C学生完成作业。同时,A类学生也需要帮助B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团结意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设计趣味作品

作业的趣味性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后,作业的完成效率将得到提高,双减政策的目的就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作业,以新颖的作业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作业产生积极性。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效果会更好。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打破过去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单调乏味的印象,重新理解数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通过游戏形式布置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青岛出版社的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册时,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有理数及其运算。教师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设计游戏作业。有一个叫做“24分”的游戏,老师可以把它和有理数结合起来。标题内容如下:二十四分游戏的规则是在1到13之间加、减、乘、除任何四个自然数,使结果等于24(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例如,使用1、2、3和4,可以是(1+2+3)*4=24。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能力,锻炼思维,增强逻辑推理能力。

3、设计开放操作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各种数学作业及其解题方法打开思维,让学生发展发散思维。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设计开放式作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将封闭式问题转化为开放式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要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的思想碰撞,让每个人的思想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综合初中图形主题和数量关系知识点,创建一个开放的主题。例如,ABCD是一个正方形,G是BC上的任意点,DE垂直AG,垂足为E,BF平行于DE交AG于F。验证:AF=BF+EF。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那么AF、BF和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如果G是CB延长线上的任何一点,那么AF、BF和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并交换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思想创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本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数学作业、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实现合理分层,为开拓思维进行创新设计,并成功挖掘潜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可以体验做作业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作业意义,并且更多的作业形式,使学生从回避作业发展到热爱作业。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充分运用到家庭作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而不是被家庭作业所束缚。在作业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更加科学地认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围绕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作业,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初祥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优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09):69-70.

[2]马晓琴.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教师,2020(S1):131.

[3]徐益峰.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性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