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李海成

青岛中英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为了强化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需重视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有关部门及技术人员应认真总结分析技术要点、明确施工流程,并严格控制不同施工环节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模板安装及拆除工作,合理选择钢筋连接方式,强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牢固性,为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关键词:混凝土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应用要点分析

建筑物的质量及外观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应增强混凝土技术应用意识。同时,做好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进场验收工作,确保施工准备工作的全面性,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水平。

1.监督施工材料与设备,保证准备工作的充足

开展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应用混凝土技术时,对施工准备工作的要求较高,需要保证技术准备工作的充足。因此,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带领施工技术人员认真检查施工图纸,加大技术难点的总结分析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及时处理,有序落实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安全操作规范,编制施工技术准备方案。由于开展施工作业时,避免不了会涉及到对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应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好设备进场前的检查,确保设备能够维持正常运行,以防因故障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及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因为施工材料是混凝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保障,所以需要重点监督施工材料采购环节,加大进场验收力度,严格检查材料出厂证明及合格证等相关材料。通过以上工作的落实,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控制土方开挖深度,明确土方开挖作业顺序

进入土方开挖作业环节,应该合理选择开挖方法,通常以分层阶梯式开挖方式为主,开挖土方厚度需要结合平面布置图进行明确。开挖土方的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分层开挖,目的是强化边坡的稳定性及施工作业的安全性。测量放线人员应该提高对自身工作内容的重视,合理设定开挖位置,科学明确开挖深度,防止出现开挖深度超出标准的情况,一般在深度达到10—20cm时,配合利用人工挖掘的方式,从而避免出现暴露基础底部土壤的现象,减少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3.总结模板安装技术要点,提高模板施工质量

3.1明确模板安装的注意事项

针对模板工程的施工作业而言,施工技术人员应该重视上层模板及支架的安装,确保不超出下层楼板的承载范围,与此同时,配合做好上层及下层支架立柱对准工作,合理铺设垫板。如果在施工作业中,将地坪、胎模作为模板进行铺设,需要做好清理工作,保证表面的平整光洁,严禁出现起砂、裂缝、下沉等不良现象。此外,当进入模板接缝环节,施工技术人员需增强漏浆情况观察意识,在结束模板铺设工作后,及时做好清理工作,选择专用的隔离剂进行涂刷,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前模板的清洁。

3.2有序落实模板拆除工作

模板拆除是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模板拆除施工质量,需加强对多元化影响因素的考量,如模板用途、混凝土强度等,合理明确模板拆除时间。为了达到节约工程施工成本的目的,应该立足于减少模板用量及增多模板循环利用次数方面进行控制,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标准后,及时拆除模板,并做好清理工作,进而实现对模板的高效利用。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因模板拆除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坏,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时,才能开展模板拆除作业。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的基本原则,有序落实相关工作内容。

4.深度研究钢筋连接方式,严格控制钢筋加工质量

4.1合理选择钢筋连接方法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钢筋连接方法有机械连接、焊接连接、绑扎连接。其中机械连接技术的利用体现出较强的便捷性,操作流程简单,且不会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节约能源及全天候施工的目标,相对来说容易掌握,且拥有牢固的连接;而焊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保证整体结构质量,仅需投入很少的成本,有着广泛应用范围;对于绑扎连接方式而言,不仅需要进行钢筋长度的预留,还需投入大量资源,且牢固性得不到保证,故而利用率较低。

4.2了解钢筋加工作业要点

开展钢筋安装作业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认真落实模板画线工作,针对柱的箍筋在两条对角线的主筋位置画点,而对于梁的箍筋而言,通常需要选择在架立筋位置画点。施工技术人员开展摆筋作业时,在板类构件方面,应该始终坚持先摆主筋、再摆负筋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梁类构件方面,一般按照“先摆纵筋”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除此之外,施工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及国家规定标准落实穿箍工作,科学设置间距,开展对柱绑扎工作时,需提高对角部钢筋弯钩平面的重视,同时,如果在箍筋弯钩位置有重叠的位置,则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垂直放置、交错排列。

5.提高对混凝土浇筑的重视,关注浇筑作业细节

5.1重视混凝土搅拌和运输

混凝土拌制水平直接影响混凝土技术应用质量,且与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应该合理选择搅拌方式,严格控制加水量,结合对拌制标准的分析,落实相关工作,一旦在混凝土中出现水分含量过多的情况,容易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很多气孔,对混凝土的质量及硬度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需要在拌制过程中科学选择加水的时间及水的用量,进而达到提高混凝土性能的目的,强化混凝土施工作业的稳定性、安全性。此外,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的情况,应严格控制运输环节,增强混凝土运输控制意识。

5.2编制混凝土浇筑方案

施工单位应该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之前,结合工程施工方案落实技术交底工作,通过科学的准备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坚实基础。开展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如果存在需要中断浇筑的需求,技术人员应该严格控制间隔时间,强化两层之间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衔接性,以免给混凝土结构强度带来不良影响。施工技术人员应该明确梁和板需要同时进行浇筑。若在建筑工程中有主次梁的混凝土楼板,则需沿着次梁方向开展浇筑作业;一旦拱高达到1m以上,则应进行单独浇筑。结束混凝土浇筑作业后,应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后浇带的填充工作,优先选用微膨胀混凝土,且需配合开展15d的养护工作。

5.3合理选择混凝土养护手段,强化建筑物稳定性

立足于混凝土养护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通常可以分为加热养护、自然养护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需采用自然养护的方式开展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养护作业,涉及到养生液养护、包裹式养护、覆盖浇水养护等方式,针对已经完成浇筑作业的混凝土结构,养护工作应该在混凝土终凝前的8—12h内开始。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方式的过程中,如果混凝土类型为矿渣盐水泥拌制而成,或者使用的是硅酸盐水泥,需要严格控制养护时间,保证在7d以上;若对混凝土有较高的抗渗要求,则控制养护时间在14d以上。此外,只有在混凝土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才能开放施工区域,严禁在强度未达标之前进行踩踏、碾压。

结语: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材料,且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占据关键位置。应用混凝土技术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及材料构成的要求较高,需要加强材料质量控制,并做好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同时编制科学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以构建健全的混凝土技术施工体系,强化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推动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兴群,郭志坚,林延章,吴建汀.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21(03):40-41+51.

[2]赵龙飞.现代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创新与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