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唱歌后识谱”》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1

《试论“先唱歌后识谱”》解读

王遥璐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胡淑敏老师的《试论“先唱歌后识谱”》一文主要探讨的是唱歌与识谱的先后问题。文章从指出现状——提出问题——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做的积极影响——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 指出现状

现如今,不少教师把一节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识谱。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课走进课堂,但是如今的音乐课却越来越“技术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知识传授课”“技术训练课”的模式。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最开始我学习音乐的时候零基础去学习视唱,识谱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每学习一条新视唱都是旋律熟悉了甚至可以背诵了才能把谱子带入去演唱,如果最开始就识谱去演唱音高有可能还会音准错误,丧失旋律感,变成没有感情的读谱机器。

  1. 提出问题

怎样看待音乐教育中的读谱问题呢?胡淑敏教师指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先发展听觉后发展视觉”,并且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启蒙应该是听(欣赏),不应该把识谱当成音乐教育的重点目标。

  1. 应该如何去做

机械的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而唱歌的最终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胡

淑敏老师提出从倾听、听与欣赏、听与歌唱、听与演奏、听与律动、听与表演几个部分进行教学活动,最后才进入乐谱知识学习。

  1. 积极影响

胡淑敏老师从感知、记忆、审美、感情几个方面分别归纳了“先听唱后识谱”的积极影响。

  1. 总结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培养深层次的审美能力。

我认为本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首先,我赞同本篇文章所提出的有些教育现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例如过分的“技术化”。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它区别与理论课的枯燥乏味,如果音乐课也变的“技术化”,那文中出现的学生常常很不喜欢那样的音乐课,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会打瞌睡,也是真实且经常发生的。学习歌曲不应该是识谱——唱谱——加歌词——唱歌的机械过程,不管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中生,这样的音乐教育不但会消除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还会让学习歌曲变成一种学习任务,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其次,我赞同胡淑敏老师重视音乐审美的观点,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伴随着2021年中考将音乐纳入考试学科,音乐教育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柯达伊教学法”“奥尔洛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开始被广泛学习与应用,这些教学法与本文作者所提出的教学活动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并没有把识谱放在歌唱之后去进行,例如“柯达伊手势”,运用高低手势去寻找音高,在实践中体会音准。

在我高中打算靠艺术考学校的时候,零基础的识谱能力是最大的影响,虽然自身具备绝对的乐感和音准,但是每次唱视唱的时候都是一条学完了,还没有识下谱子,当每天旋律都熟悉了,背下来了,但是遇到其他视唱还是会手足无措。最开始老师会挑一些歌曲进行视唱练习,面对熟悉的旋律当然只需要识谱就可以唱出来,但是熟悉的视唱唱的再多,识谱能力也只会停滞不前,一味的去唱熟悉的旋律和歌曲只能麻痹识谱困难的当下。而问文中所说的学习一首歌曲,最后才进行识谱学习或演唱就是如此,学生的识谱能力并不会因为你熟悉了旋律而变得好了,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机械化”填谱罢了。

我认为,会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而识谱也同样是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这种能力我们不能因为觉得会很枯燥就想办法躲避。就像练钢琴最基础的指法练习,最为枯燥乏味,但我们同样不能学会弹奏歌曲了再练指法。这种最基础的专业技能需要从小学习,越早越好。所以,音乐教育中,我们要先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可以采用“柯达伊教学法”里的“柯达伊手势”,也可以采用做游戏的形式,对音符和唱名做一个快问快答。当他们知道自己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了“音乐的语言”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素质教育逐渐区别于过去简单的鉴赏课的关键就在于“专业化”。我们不仅仅只会欣赏,还可以用自己学到的音乐知识、识谱能力来演绎每一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