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的几点思考

何军,1 ,黄黎明2

1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2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四川省2022627日公布了《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对新旧教材作对比,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四基四能。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旧教材   新教材   核心素养   四基    四能

四川省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作为数学学科,我在这个假期的培训和自学过程中,有以下思考:

旧教材课程系列(必修、必选、任选)设置基本赞同,但模块设置意见较大;必修与选选模块内容需要调整;选修系列3和4中的大部分模块形同虚设。

螺旋上升总体设想很好,但有些联系紧密的数学内容切割在不同系列或模块中(如函数分设在必修1和必修4中,解析几何分散在必修、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4中)造成割裂和遗忘,感觉很凌乱。

传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有所弱化。新的立体几何课程导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减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向量作为研究立体几何的工具使立体几何变成了“算的几何”;二是立体几何内容被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后教学时间间隔过长也可能是导致学生空间观念削弱的主要症结。

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现象,普遍肯定建模、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数学素养的重要性,但目前的评价方式还是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

造成学生负担重,一是高考与课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提到递推数列的问题;二是初高中衔接问题,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缺少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与义务教育、大学及其它学科的衔接需要加强,内部逻辑也要进一步理顺。必修的五个模块属于拼盘式,必修1时间偏紧,练习巩固时间不够,实际上普遍超时。

旧教材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模块之间跳跃太大,比如必修一结束,从知识前后衔接来说应该紧接必修四,教材却在中间隔了两本书,所以不少学校会打乱教材顺序授课,给师生带来了一些不便。另外旧教材跟初中教材的衔接性也不够,新教材在这两个方面有较大改善。

随着高考改革在越来越多的省推行,延续了几十年的文理分科逐渐取消,影响最大的学科就是数学,因为以前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教学要求和高考难度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家长都问新高考数学文理统一难度如何,我们根据最早实施高考改革的几个省近两年高考试题得出的判断是新高考数学难度介于原来的文理之间,略偏向于理科,但这只是一个直观的判断,缺乏量化的衡量。而这套新教材不分文理科,全员使用,明确了新高考的具体要求,我们下面来看一看这个要求范围和原来的文科以及理科的范围各有什么不同。

新教材删除了一部分内容。包括算法、程序框图、微积分(导数的概念和应用保留)、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线性规划、三视图等,另外移除了不等式单独的章节,但这部分基本的知识点和能力还有要求,穿插在其他章节中。删除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原教材中不太重要的,也有原来文科并不要求,只有理科才要求的内容。和原来的理科教材相比,没有增加的内容,所以总体而言,对理科生来说要求降低了,对文科生来说要求略有提高。

新教材对少数内容必修和选修之间调整。复数原来是选修的,调整到了必修里面。解析几何和数列整体调到了选择性必修里面,总体来说,必修的内容变少了,相应的会考难度也会减低。各知识点之间衔接更加合理。

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把握数学本质,启发服考,改进教学;重视过程评价,聚焦素养,提高质量。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教材的知识点与体系更加集中,模块之间分类清楚。增加了预备知识,以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为载体,结合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的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做好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新教材对数学学科的应用以及数学文化的比重开始加大,从现在的高考试卷也能发现这一趋势。重基础多实践勤应用将成为未来数学试卷的一种趋势。淡化技巧,让高考数学更贴近实践,贴近生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素养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数学任务是培养和测量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数学素养是按照水平逐步提高的,不同的人在数学素养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对数学素养的评价需要改进评价工具和方式。

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特点为思维量大、计算量大;题型新、思路新;起点高、阶梯小、综合程度高;考本质,套路少。这也给我们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理解数学”上不用功,数学水平不高导致数学课教不好数学,甚至数学课不教数学,机械解题训练成为课堂主旋律,而大量题目又不能反映数学内容和思维的本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趣、艰涩难学,大量学生的感受是“数学不好玩”,越学越糊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上加强思考,这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要把如何抽象数学对象、如何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关键任务,以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跨越。要把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思想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活动经验问题,两者有机的结合可以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独特育人功能主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上,要使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创造性思考,使学生成为善于认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获得数学对象,构建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发现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