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田甜 ,彭春迎通讯作者,何苏娥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3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到院进行治疗的心脏复苏后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康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心脏复苏后患者来说,在实现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注重做好康复过程中的护理,采取急诊干预模式,在整体的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急诊干预的价值和作用,这样可以体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使其康复效果显著改善。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引言

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有效做好心肺复苏是其中的关键手段,也是临床实践中必须要充分落实好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的心搏骤停现象十分突出,因此从根本上做好心肺复苏是关键所在。要确保心肺复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体现出良好的康复效果,要采取更切实可行的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这样才能体现出良好的康复效果。现阶段,随着临床医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断规范心肺复苏的诊疗流程和相关操作模式,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整体的诊疗效果,为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重点探究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心肺复苏之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主要影响以及实施办法等相关内容,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启示。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一共涉及100例患者,是我院在2019年3月到2021年4月接收的心肺复苏后患者,男49例,女51例,年龄53岁至82岁,平均72.35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值>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识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加之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充分做好环境护理干预。在确保患者得到急诊心肺复苏之后,护理人员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病房环境护理干预,确保病房环境足够舒适,使其满意度、舒适度得到显著提升,这样才能有效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更积极有效的配合相对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要确保病房内部得到严格细致的消毒杀菌处理,使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能够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有效防范环境方面的负面因素对其造成刺激或者负面影响。其次,对其体位要进行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使其维持平卧位的姿势,有效做好相对应的引导和配合,同时要在患者的腰底部或者颈部腋窝处垫上柔软的靠垫,及时有效地进行翻身,使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此为其后续的抢救治疗提供必要支持。第三,充分做好患者的病情护理干预。在针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要充分落实无菌操作基本原则,要定时为患者更换胶带,对于粘贴的部位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助和干预,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出现的皮肤损伤等相关问题。第四,严格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异常指标要进行高度重视,做好防范和应对处理,特别是在苏醒初期要严格检测各项心率血常规,血氧保护度等相关指标,每小时都要进行相对应的心电图检测和观察分析,着重做好患者的巡视工作,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或者心电监护故障等,要在第一时间与医师进行配合,优化处理,对于患者复苏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额头等部位得到湿敷,确保室内的温度能够维持在20度左右,进而充分防范患者脑组织可能出现灌注损伤等相关问题。第五,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心肺复苏之后,患者的身心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做好患者的关怀疏导和心理护理工作,使其有正能量,积极有效的配合护理人员,充满治疗康复的信心。同时在健康教育过程中也要引导患者充分明确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复苏之后的注意事项,在思想和行为层面都提升依从性,以此顺利推进各项护理操作,确保整体急诊护理干预工作顺利推进。第六,针对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相关方面要有效强化,进行更精准有效的引导,使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家属也要密切的配合,进而在互相推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配合效果。做好情感支持,进而使其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顺利推进各项抢救进程。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用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即P<0.05。

2结果

观察组康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和10%,P<0.05。由此可以充分明确,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而言,在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推行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这样可以呈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3讨论

从广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指的是心、肺、脑复苏,后期要针对脑复苏进行一系列康复抢救措施,从狭义上来说,CPR指的是徒手心肺复苏,就是常说的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我国目前积极开展心肺复苏,将心肺复苏普及到各个阶层,使大家都能够掌握这门抢救技术。心肺复苏是在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快速对病人进行急救,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脏骤停等效果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严格做好患者的心肺复苏,如果超过了4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可能引起大脑不可逆损伤,造成不良后果。在急诊科的治疗过程中,这种通常情况下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心脏复苏抢救方法,通过这样的及时有效的救治,这样可以使患者的脑细胞得到相对应的挽救,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出现的脑细胞缺氧坏死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明确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对应的心脏复苏治疗,同时也要着重关注,在心脏复苏之后,也要从根本上做好急诊护理干预,在全过程进行相关干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等。因此可以看到,在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展开护理时有效落实急诊护理干预,这样可以因为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使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急诊护理干预的相关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高度重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落实各项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心肺复苏的综合成效,为患者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在针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确保相关护理人员对于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落实。同时患者要具备应有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临床症状都要高度重视,以此更充分体现出心肺复苏的综合护理效果,同时也要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并发症防范等相关方面有效加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心肺复苏后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供必要保障。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患者所呈现出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4结论

结合上述研究,在针对心肺复苏患者展开护理的过程中,确保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在其中得到更深入的融合和应用,这样可以呈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防范或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这种护理干预模式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封娜.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0):161.

[2]黄美娟,陈智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27(11):1457-1458.

[3]程丽娟.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心肺复苏后患者近期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2(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