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分析

张肇倩1  ,池建昌2  ,沙立娜3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方院区 普通内科      北京市   100089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方院区 普通内科北京市100089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方院区 消化内科   北京市100089

摘要:目的:分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改善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7.14%、85.71% ,P<0.05;治疗前2组LVEF、LVESD、LVEDD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LVESD、LVED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LVEF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T-proBNP、6MWT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低于对照组,6MWT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并增强其CRT反应性。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CRT;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为近年来高发的慢性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使得心脏出现循环障碍,患者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现阶段对该类患者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合理用药有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及改善远期预后。沙库巴曲缬沙坦为复合制剂,能够扩张血管,逆转心血管重塑,并可发挥利尿、排钠作用[1]。以下将分析对于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病例选取自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均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且植入CRT,共计70例,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平均分组,均为3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例、16例;年龄分布于56~82岁,均数(66.3±2.7)岁;病程1~13年,均数(4.5±0.6)年。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17例;年龄分布于55~83岁,均数(66.4±2.6)岁;病程1~12年,均数(4.4±0.7)年。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治疗,例如指导卧床休息,保持低钠饮食,结合病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强心苷以及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50mg/次,2次/天进行口服。2组患者均持续随访6个月。

1.3评价准则

(1)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乏力、呼吸困难等情况显著改善,同时心功能分级提升2级或以上;有效:症状缓解或部分消失,同时心功能提升1级;无效:病情无变化或进一步加重。(2)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主要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3)对于患者的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进行测定,并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实验(6MWT)。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s),数据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数据实施χ2检验,P<0.05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2组间相比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7.14%、85.71% ,P<0.05。

表1 临床疗效2组间相比[n(%)]

分组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5

19(54.29)

15(42.86)

1(2.86)

34(97.14)

对照组

35

12(34.29)

18(51.43)

5(14.29)

30(85.71)

χ2

9.635

4.362

5.152

5.152

p值

0.003

0.031

0.026

0.026

2.2心功能指标2组间相比

治疗前2组LVEF、LVESD、LVEDD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LVESD、LVED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LVEF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心功能指标2组间相比(±s

组别

例数

LVEF(%)

LVESD(mm)

LVEDD(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36.53±5.16

47.95±5.62

43.26±5.19

35.65±2.69

60.65±5.20

46.37±5.26

对照组

35

36.55±5.15

41.16±5.26

43.25±5.21

39.76±3.35

60.66±5.19

51.16±5.36

t值

0.265

5.362

0.835

6.362

0.296

6.371

p值

0.397

0.019

0.253

0.016

0.531

0.013

2.3 NT-proBNP、6MWT 2组间相比

治疗前2组NT-proBNP、6MWT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低于对照组,6MWT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NT-proBNP、6MWT 2组间相比(±s

组别

例数

NT-proBNP(pg/ml)

6MWT(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1226.35±306.52

552.62±49.69

271.16±46.35

467.19±21.16

对照组

35

1225.79±305.37

852.36±51.17

272.26±45.59

326.35±25.62

t值

0.265

19.635

0.183

16.372

p值

0.397

0.000

0.206

0.000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差,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死亡,患者心功能受损使得心室无法正常射血导致心功能不断降低,通过进行CRT治疗有利于促使患者心脏机械运动模式发生良性转变,是确保其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产生CRT无反应,积极进行术后的辅助用药治疗是改善其CRT反应性的重要手段[2]。沙库巴曲缬沙坦当中包含沙库巴曲以及缬沙坦,两者药物可发挥互补重叠作用,具有协同增效价值,有利于利尿、排钠以及舒张血管,结合心脏同步治疗对于促使其心功能恢复、增强运动耐力等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通过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辅助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6MWT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运用可有效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反应性。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并增强其CRT反应性。

参考文献

[1] 马婷婷,耿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运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东方药膳,2020,15(9):84.

[2] 金子安,陈阳.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5):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