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怎样当好新时代教研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探讨怎样当好新时代教研员

王会子

(黑龙江省纪检监察干部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从大专职业教育助推教育人才振兴的应然逻辑出发,探究助推教育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以及怎样当好新时代教研员,希望对于促进教育人才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振兴;人才培养;教研员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助推教育人才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发展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师资队伍滞后,内生发展力有限;保障措施缺乏,各类人才支持服务教育格局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教育振兴背景下,亟须树立面向大专的人才发展观;探索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措施,以期从根本上破除教育振兴人才瓶颈,加快教育振兴步伐。

1.助推教育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1.1发展方向错位,忽视本土人才培养

受大专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影响,大量大专人口向城区流动寻求工作。受对口升学教育的影响,升学班是职业院校必不可少的一类划分。升学班,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对口升学而设的班级,是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针对部分专业,提供专门指标,为有意愿继续深造学习的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对口升学高考。应该说,升学班的存在与良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就业,而且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1.2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

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大专职业教育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大专职业教育外生驱动力理应来源于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企业与第三方培训机构。然而,目前我国大专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在投入主体单一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稳定的影响下,大专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深挖导致大专职业教育投入主体单一、外生驱动力不足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两点。

首先,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大多数大专职业学校没有结合时代发展和大专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创新性发展,专业特色不明显,在新兴职业人员的培训上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导致其在原本重普教轻职教的大环境中对其他投资主体的吸引力更加薄弱。其次,各方利益作用点不一,难以形成稳定的合力。社会对大专职业学校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导致教育经费流入严重不足。

1.3师资队伍滞后,内生发展力有限

师资队伍水平衡量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大专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源泉,在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历来薄弱,尤其是大专职业教育,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成为制约其朝着良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专职业教育中的师生比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要求的1∶20的比例。二是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大专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要求其不仅仅需要文化知识过硬的教师,更需要教育家型的领导人才和兼具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教育家型的领导人才了解大专产业发展现状和大专发展亟须的各类人才,能够为大专职业教育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发展理念和运作机理。而“双师型”教师知晓完成一项任务的关键知识点和技术技能构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然而,受部分职业学校由普通高中演变而来的影响,符合大专职业学校发展需求的教育家型领导人才匮乏。三是受双师资格获取方式、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大专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到位的影响,现有大多数“双师型”教师没有企业浸润式实践经历,专业素质外源性结构失衡,导致其难以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要求。

2.怎样当好新时代教研员

2.1提高教研员理论内涵

厘清教研员胜任力维度的理论内涵,是深化认识教研员胜任力内在结构的逻辑前提。具体观之,专业品质是指教研员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思想、品行等稳定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是教研员职业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组织领导是指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念指引之下,为实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保障教研任务的完成性,所呈现出的沟通、协调、合作、引领等能力的综合。专业知识是指教研员为胜任教研工作,即必须具备的原理性、概念性、程序性等系统化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指教研员能够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跟踪教育研究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和原则展开有目的、有计划地课题研究,并能够基于学术标准对相关领域人员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与指导的能力。教学发展是指教研员能够指导或帮助教师发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此同时,能够在研究各级类型考试大纲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自主编制或组织编制试题。课程建设是指教研员能够基于教育发展需要、政策推动和学生需求,依据自身教研知识和教研技能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方案,并能够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2.2提高教研员个人素质

首先,专业知识是教研员胜任力的内核。对于所有职业领域来说,具备领域性专业知识,是后续能力发展的必要保证。由此可知,专业性、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专

业知识体系建构,是教研员发展教研能力、胜任教研工作的前提基础。其次,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是教研员胜任力的条件。从本质上来讲,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等胜任力维度可化为教研员核心能力,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和合共生”,共同作用于教研员胜任力能力构面的发展。具体观之,课程建设是基础,教学发展是基点,科学研究是驱力,组织领导是支撑。因此,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等教研员胜任力的联动发挥,是完善教研知识体系、提高行动效率、保障教研工作顺利完成并获得较高绩效的必要条件。最后,专业品质是教研员胜任力的驱动力。教研员胜任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立基于教研员的专业品质。专业品质是教研员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核心所在,是教研员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发挥的逻辑链接点。

2.3提高教研员胜任力

经由学理梳理显示,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四种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机能。从认知过程来看,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受认知目标在内的预设思维调节,并影响认知建构过程,此与胜任力对知识的要求不谋而合。从动机过程来看,动机是以认知为基础而激发、指导与维持个体行为,并深刻影响自我效能感水平,而胜任目标的达致则以动机为动力源。从情感过程来看,态度表征于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意向等心理倾向,积极态度助益个体效能发挥,而消极态度则会损耗自我效能值,与此同时,自我效能感信念会通过控制思维、行动和情感等因素,影响个体情绪经验和紧张程度,进而作用于态度的产生与发展。从选择过程来看,个体的效能判断可通过活动和环境的选择影响行为发展路向,基于“预设、预想”避开认为超越自我应对能力的活动与情境,而个体在承担或接受工作任务时,业已全面考量自我知识与技能,以此作出适选择。依上备述,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中介调节机制与胜任力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由此可以推断出,个体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核心要素,当个体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特质时,会间接增强自信心,并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3.结语

完善网络体系建设,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大专职业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保障大专职业教育生机比、达标率与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实训式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