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之源承载习作之舟——浅谈新课标下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让生活之源承载习作之舟——浅谈新课标下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李兆良

东莞市东坑镇群英小学523447

【内容摘要】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叶圣陶先生的话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作文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参与实践活动,找准生活与习作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头。

【关键词】  生活 观察 体验 实践 拓展

一次平时的测验中,习作的主题要求学生反映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结果全班将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描写了在一个倾盆大雨的夜晚,自己生病发烧了,父母连夜冒雨背自己去医院,回来后,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一整夜也没合上眼,深深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叙述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这让我不禁反思:如果都胡编乱造,生搬硬套,那样的习作还会有什么意思呢?难道父母的爱仅仅只有在孩子生病时才能体现出来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呢?我想,学生以这个材料作为首选,大概与平时看的作文选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类文章看得多了,在短暂的时间的习作中,这个材料就很自然地在孩子的脑海里呈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教师的指导空泛,不得法。有些教师没有布置学生先准备习作素材,课堂指导习作只让学生读读单元训练要求,自己讲解几分钟就让学生写,学生怎么能写出好习作?其次,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素材,怕写。俗话说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们如果整天读课本,写完课内作业写家庭作业,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像井底之蛙,没有生活体验,作文能写什么?因此,在临场的习作中,就造成了“假、大、空 ”的尴尬场面。既然如此,那么,在测验上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文章也就不测为奇了。叶圣陶先生曾讲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参与实践活动,找准生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其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头。

一、引导观察,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学生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发现。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呢?

笔者结合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介绍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此专题编排了一组课文,其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学习了《花钟》、《玩出了名堂》、《找骆驼》等课文以后,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让孩子学会观察、乐于习作。 实验中,我小心翼翼拿着两个鸡蛋和两杯水走进教室,摆放在讲台上,什么也不说,学生议论纷纷的,甚至直接发问:“老师语文课带来鸡蛋干什么?”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一直笑而不语,吊足学生胃口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看、听、说、想、写”五个字,说:“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同学们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仔细听、用手去感觉、用舌头去尝、用脑袋去思考。”正因为观察仔细,课堂上的小手跃跃欲试,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脸上还不断地洋溢着自己丰收的喜悦。有了这次成功习作的经历后,孩子们对观察有了一定的兴趣,也知道如何用自己的眼、耳、口、舌、鼻、手、脑等进行观察。于是周末布置了一道这样的习作题:选择生活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动物、植物、玩具、一种现象)进行观察,写一则观察日记。结果这次习作收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学生把观察的过程得清楚生动。总之,有了丰富的感官印象,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方法的指导,同学们欣喜地写下自己内心的表白,毫无畏难感。

除此之外,平时我注重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事,并且让学生备了一本笔记本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每天梳理一下今天所经历的事情,把这些事罗列出来。然后,比较这些事情,将你认为有意思的或印象深刻的给它们做上记号,这就是写作的材料。当有一天习作没有材料时,你就可以在这里面寻找。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记录后,学生都感受到了生活看似平淡,但在不变中却蕴藏着许多的变化。每天遇到的人不同,出现的事也不同,你的看法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每天也一定会有新鲜的值得你记住的事。日积月累,便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那么习作的材料肯定会让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强化体验,张扬个性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无论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都要求写作主体成为亲历者,他或是将特定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自己的名义经历一遍,或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以人物的名义重演一遍,使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不仅与对象息息相通,情意相应,而且对对象所处的环境也历历在目,从而获得特定人物的真知真觉,真情实感,并作出真切的描写。因而体验是比观察更为重要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是从内在方面去把握事物,往往融入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在习作指导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即使写同一题材、同一生活事件,写出的文章也会各具特色。

因此,我平时努力创造机会,拓展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体验,点燃他们的习作激情。在课间,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他们也打得很起劲。为了让学生在玩中习作,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们说:“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班举行乒乓球比赛,谁想参加?”同学们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参加。于是,我分小组进行初赛,最后决出一位乒乓高手参加决赛。而且提醒没有参加的学生当裁判,要求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参赛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评出“最佳球王”,最后还让参赛选手说说自己与乒乓球的事,顺水推舟就让学生围绕乒乓球写了一篇习作。当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那么,流露的情感也是真真切切了。

再如,母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买一束花或做一份小礼物,说一句祝福的话,想一件感人的事。然后在第二天的习作课上,给学生一个话题习作“感恩”。第三天回到办公室,翻开一看,学生的细节描写多生动,感情多真挚。有个学生写道“我双手握着妈妈泡在水盆中的脚,,此时才发现妈妈的脚原来如此粗糙,脚板结着又厚又硬的茧,泪水情不自禁地出来了……;另一学生写道:“这时,我看到妈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眼里有闪闪的泪花。她用颤抖的右手接过我亲手做的花束,右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哽咽着说:“儿子,你长大了,懂事了……看到妈妈这么激动,心里甜滋滋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改以往的“无处感恩”。生活中的涓涓细流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学生交上来的文章语言鲜活,情感真挚,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拓展文本,还原生活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为作文打好基础,既要把写的训练贯穿于学生生活之中,也要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笔者告诉学生,“生活就是课文,课文就是习作”,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笔者常结合阅读教学,从读中习得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规范语言训练,丰富感性积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生活。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在学生阅读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弄清课文是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而且课文两个部分都分别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然后指导学生仿照《桂林山水》一文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又如学了《学会看病》一课后进行课堂练笔: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母亲经受这种感情的煎熬。如果有一天,她想把自己的心声吐露给儿子听,她会怎么说呢?请你以妈妈的身份给儿子写一封信。儿子收到这封信,他又会怎样回信呢?也请你以儿子的身份给妈妈写一封信。让学生一吐为快,实现了作文与育人的巧妙结合。有些课文的主人公命运悲惨,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而学生的情感又是丰富的,他们深深地为主人公抱不平,教师灵活把握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觉得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样像《假如凡卡在我们中间》、《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一类的小练笔马上跃于纸上。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教师有意识,阅读教学中处处有作文的源泉。

四、注重实践,激发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可见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为参与社会实践需要而学作文,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写作文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习作训练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学会的作文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欲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习作能力。

学校每学期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学校的活动,如做寿司、包水饺、做甜品等。有外出活动的,如参观塔岗农业园、东莞科技馆,军训拓展等。学生们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开阔了视野,在实践体验中产生了真切的感受,再指导他们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写出来,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比如这个学期,我们班举行一次厨艺大比拼,并评选五个“金牌小厨师”。活动邀请厨艺小组的朱老师教学生做寿司,并当这次活动的评委。朱老师先示范做寿司,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注视着朱老师的一举一动,唯恐错落了哪个环节。接着,学生自己做寿司,因为第一次做,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才勉强做成了寿司的样子。这时,学生觉得做寿司真不容易,当品尝时就格外珍惜。最后获得“金牌小厨师”的同学心情何等激动呢!这时,趁机请获奖同学发表成功的感言。这一切,无疑成了学生的一笔财富,值得珍藏、回味。于是给学生提出要求,选取“自己做”这一角度,把制作寿司的过程、体验作为习作的重点,写出了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而是在进行一项自己乐于参加的活动。

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用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找准生活与写作的结合点,乐于思考,勤于练笔。那么,学生拥有生活这源头活水,就能顺利地承载习作之“舟”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3]陈海专. 《生活处处有文章》

[4]王伟燕. 《挖掘活水源头,让学生“有米下锅”——浅谈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