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

但志成

大悟思源实验学校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人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随之也促使教学方式方法得以不断进步。运用情境教学将小学生带入生活化,游戏化,悬疑化等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中,可以有效的帮助小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使小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愿意自己主动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学习更多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法则。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首位。现代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仍然是第一位。学生在启蒙阶段受到的道德教育,往往影响深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法律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将学科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培养其核心素养,可以让他们逐渐积累生活常识,并且养成健全、高尚的品质,有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健康向上发展。

2.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开展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如何在强化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前提下,不断传递德育知识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主要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强化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性而开展的科目,这种教学目的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体系的生动性下降,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延续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单一教学模式,这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也不会进行充分挖掘,导致德育目标难以实现。教师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之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机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优化。

2.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合作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合作,通常都是教师单方面讲述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状态,师生、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氛围较为沉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同时,由于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合作,无法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生活化特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状态,教师缺乏把生活案例、角色活动、游戏活动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识,无法触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质量有待提升。

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3.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之所以没有获得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为学生创建最为适合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伊始阶段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道法课程学习环境中。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及时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学习道法知识的重要意义,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完善。教师每讲授一节课程的时候都需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影视资料或图片,让学生能够对抽象的文字知识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2重视结合实际生活

小学阶段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资源也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素材。教师应以生活为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和应用。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讲,翻开书便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案例,那些案例都是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总结,是有特殊性和针对性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然后扩大自己选择素材的面积,尽可能覆盖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遇见和接触到的事物,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3.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涉及个人行为的纠正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不像其他学科有具体的知识点作为依托,很多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感到是一种枯燥的说教,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加之学生家长的主要关注点都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上,容易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有限的课时,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将这种认知内化,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3.4开展实践,拓宽视野

“知行统一”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但现实中学生往往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但同时该门学科也存在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突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空局限,让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拓宽视野,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对自身行为形成规范约束。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选定一个主题组织开展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红色旅游、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有机会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认识社会、获取实践经验的能力,同时借此让学生学以致用,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5以问启思,有效设置问题情境

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来讲,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是课堂氛围以及课堂的效率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时时刻刻紧紧围绕文本的内容出发,要知道这个文本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问题的有效设计,学生如何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要将文本的思想有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要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对文本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文本的重点以及难点都能做出清晰的梳理,这样才能保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问题进行回答,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一定的文字阐述,然后问题回答完成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评价和交流,顺应推导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梳理,最终归纳总结出较为合理的问题,这对课堂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对教师来讲,较为丰富的提问技巧对课堂的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将问题进行粉碎化,将一个问题变成很多个小问题,虽然增加了课堂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的把握不准确。教师应该对提问的方式以及方法有清晰认识,切忌将问题复杂化、烦琐化,并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多余的问题,避免问题的重复,因为重复性问题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会拖慢课堂进度,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

结语

在启蒙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拓展学科知识的外延,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学,2020(Z4):75-77.

[2]范新华.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渊(小学版),2019(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