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论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

赵靓

扬州大学 225009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与师生情感状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作为价值性教育回应的是善恶、美丑讲求合理性关注的是接受主体的信与不信以及在情感上的认同度生命教育是积极倡导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以及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强化思政教学实效性、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培育健全人格,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努力地创造生命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     情感通道     培育健全人格   创造生命价值          

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充斥和网络信息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多样,负面的网络文化,特别是西方的“普世价值”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错乱和价值迷乱,具体表现为:人生欠缺规划;传统文化丢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强烈;社会责任感淡等等。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国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生命教育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创造力,让大学生想学、爱听、善行动,让思想政治与法治课成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达到提升高校德育水平的金课,提升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提升道德素养。

生命教育的内涵基础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莱士提出,生命教育是积极倡导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以及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受教育者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二是在教育的时间中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三是依照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实施教育。[2]生命教育不仅包含了自然生命的层面,也包括了社会生命的层面。自然生命的层面侧重于教育生命健康方面的安全知识;社会生命层面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互助、协作等。社会生命层面的教育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的,缺少了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第一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其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起始。

二.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生命教育使学生充分珍惜生命,还可使其尊重生命,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育人理念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基于教育目标层次而言,生命教育是经过解读生命,指引大学生群体观察生命现象,而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强调的培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以及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内在层面具备一致性。

(二)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还可推动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触及范畴较为广泛,并且教育内容也相对丰富,例如就业指导、生死观、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环境适应等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增加这些内容,可有效加深思政教育内涵,还可使得思政理论内容更为全面,因此,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实现对学生群体生命价值达到科学指导的目标,还可落实健全思政教育体系的目的。

(三)有助于培育健全人格与创造生命价值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使其健康成长,切实降低大学校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面临困境与挫折时乐观积极地应对,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轻言放弃生命,培养成熟的思维模式,远离冲动与偏激。

三.生命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具体举措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对话的前提是确保“生命在场”,要尊重生命的主体性地位,即尊重教师与学生在生命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题性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生命主体性地位同样应得到充分地尊重。生命教育实践中应着力于破解和消除“我——他”对象性师生关系,建立“我——你”对话交流的师生关系。师生的主体间关系是一种“我”与“你”的相遇,均把对方作为主体,是在主体间生命层次上进行的对话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有效地达到心理相容,带着对自身生命和对方生命的关切走进对方,生发出生命主体间的意义。

(二)营造自由自主的对话情境

师生进行对话的基础是在自由自主的对话情境中倾听生命,更多地是指教师对学生对话的倾听。首先,要凸显学生的个体性话语。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是平等者中首席的作用。最后,要营造自由自主的对话情境。

(三)注重情感交流的内在过程

“生命教育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三者之间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递升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汇总将这样层层递进的三个过程迁移到生命教育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探索情感交流在生命关怀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是情动与感受过程。动情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倾入情感,主要指对学生的爱所引发的内在情感。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从而进一步促进一个真是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的自我之间爱的沟通。第二是体验与理解过程。体验分为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两种。第三是价值体系化与人格化过程。从情动与感受过程到体验与理解过程、师生作为个体生命都在不断地选择、吸收和建构自身的价值。但是各种价值之间相对比较零散,需要将各种价值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体系化。在个体生命内部的价值形成体系化后,对于师生尤其是学生来说,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反应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在对话中情感的交流,即价值人格化的过程。情感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价值体系化与人格化的过程。此时,师生在面对对话情境中的问题与冲突时,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反应,互相尊重和理解,投入情感并有着自身独立的见解。

生命教育中的目的就是要求生命个体之间一方面要达成共识、追求相对统一性;另一方面要尊重个性,聆听同等价值的不同声音。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享共享、求同存异、教学相长,实现生命层次上对话的意义和价值。

(四)“生命、生活、生涯规划”

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也具有不同的认知观念,其个性也有所不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在校期间也强调施展自身的个性,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会受到各种物质的诱惑,而渐渐迷失自我。而当学生一旦树立了科学崇高的人生观,将自己放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建设事业中,则能从容面对一些不良诱惑,在学习及工作上都能沿着正常轨道进一步发展。高校德育旨在树立大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之情,理解人的本质,处理好人与自身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面对人生困境和问题的态度。做好“生命、生活、生涯”规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本课程的案例设计如下:

【案例1】:感动中国人物、大学生村官、革命者科学家创业者。

【案例2】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习近平寄语青年大学生。2017年8月,习近平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回信。

他在信中表示,得知全国150万大学生参加本届大赛,其中上百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了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既取得了积极成效,又受到了思想洗礼,感到十分高兴。延安是革命圣地,同学们奔赴延安,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人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引用航空航天科学家、大学生创业者、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以期帮助学生远离手机、逃离网络、避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大学生可以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就高、认同感和价值感,做到“知、情、意、行”融会贯通、舒畅和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做好自我修养的准备。

四.结语

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培植课堂情境,拉进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亲和力,培养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愿学、真听、善感受”。以“00后”感兴趣的,能接受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培养正确三观、提升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创造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教育研究,2014.

2.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张世爱,《批判与期盼: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高校道德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4.路易斯·拉思斯. 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教育出版社,2011: 50 ~ 51

5.教育部等八部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 / /www.moe.gov.cn / srcsite /A12 /moe_1407 /s253 /202005 /t20200511_452697.html,2020-04-02

6.漆晓玲,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大学生价值观协同引导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7,12

7.汪婵娟,价值澄清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4

8.张典兵,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6

9.梅萍,罗佳,对提高“90 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赵靓 扬州大学 225009 出生日期198601 性别女 汉族 讲师 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罪错未成年人专门教育矫治研究》项目号

136020264


[1]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教育研究,2014.

[2] 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 张世爱,《批判与期盼: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高校道德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