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有趣课堂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建立和谐有趣课堂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夏小明

增城区增江街第一小学

【摘要】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深入思考。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出具有一定趣味性并且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用视频或图片替代孩子们思考交流,否则必然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就没有了实际价值。

【关键词】道法课堂  思考交流  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自己的思考与交流。课本上的内容及其有限,教师所能教的也极为有限。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感觉:似乎课本中的道理都懂,有什么好听的。这就给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我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机会、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后交流碰撞。只有学生真正地思考了,他们才是真正地懂了。

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师要非常清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的任意而为,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的目标学习,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找不着头绪,这样自学才能真的有所收获。而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出来呢?这就要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只有教师设计出好的问题才能真正促使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没有好的问题设计,学生必然不能很好地思考,当然教学目标也就很难达到了。

教育之妙,妙在润物无声、不教而教。课堂教学也应如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如何在一堂课中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引导到思考、交流中来,是每个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假如全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那么即使你教师讲得再精彩再动人,也都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教”,长此下去,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他们不会思考了,不会表达了。所以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放飞思维的场地。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促使学生思考。

怎样设计问题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思考呢?

首先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恰当。小学生毕竟还不成熟,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的储备都很不够,因而问题要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要考虑问题能不能被学生接受。比如在上《应不应该替孩子保守秘密》一课时,第一堂课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朋友是什么人?你能给朋友下个定义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都有些发懵,一脸茫然的样子。我本来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解读朋友的概念来让学生大致了解朋友的特点,殊不知“下定义”对学生来说太过难了。他们一听到“定义”二字就感到惶恐,脑袋空空如也,压根不知道如何思考了。于是第二次上课我便将问题换成“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把他当朋友?”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第一个问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第二个问题慢慢把孩子引向了思考,思考朋友的内涵。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明白了朋友的一些基本共性。于是接下来便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并思考“应不应替朋友保守秘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那些感受来重新思考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师习惯要学生统一认识,似乎只有学生认识一致才算真的达到了学习的目标。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并不能真的统一,教师的通过自己的权威阻止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反而会让学生不服气,从而引起学生的厌烦,最终让他们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禁锢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其次问题要简洁完整,并能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将课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用这些小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标准答案”,以期望让学生获得统一的认识。然而人的认识规律并非如此。试想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才能体会顿悟的快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认识是完整的,人的判断是综合的。同时人的思维又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人对一个问题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篇问题被教师用一个一个小问题切割开,那么意味着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解读文章,最终只能追索到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能指向唯一的或现成的答案。

同样以《应不应该替朋友保守秘密》为例,老师先问孩子们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孩子们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具体的形象,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在适当的交流课堂热起来后老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通过充分地交流后孩子们慢慢进入思考的状态,开始对朋友的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些为文章的学习目标的解决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最后孩子们对于要不要替朋友保守秘密自然得出自己的答案。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有这些收获就已经非常好了。因而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每个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获。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得到一些思考与交流的享受,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高,信心会越来越大,自身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要在课堂中促使学生思考还需要避免将道德与法治学习推入一些误区。道德与法治课堂归根结底是让孩子们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是灌输不了的,必须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以及与老师同学的碰撞中才能慢慢形成。譬如有些老师喜欢给学生观看视频,这样会让孩子们的思想被被禁锢,讨论思考所带来的乐趣被大大削弱了。思考交流的乐趣,无可替代,教师决不能用播放视频等手段来替代课堂应有讨论交流与思考。人的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自我建立的过程,灌输是偷工减料,只会适得其反。课堂上的思想碰撞会使课堂也显得热闹,而且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全在视频图片,对于道理就得不到应有的体悟了。因而脱离了交流,脱离了讨论,必然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惰性,使思维处于一种凝滞状态,这样的课堂多了一份热闹,却少了实际价值。

因此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要想获得好的收效,必须要促使学生思考与交流,只有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热情,才能令他们的思维迸发火花,才能使他们真正爱上道德与法治,才能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2019.10

[2]鲁洁《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2019.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