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在初中的有效传播与实现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在初中的有效传播与实现路径探究

王曼曼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  563000  身份证:522131197403140020

摘要:针对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在初中的传播,通过开设应急救护技能课程的方式,探讨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目标,总结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传播的可行方法,最后总结向初中生普及应急救护技能的启示,提高学生自我救护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初中;教育性

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频发的突发事件和意外伤亡,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虽然需要急救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但也离不开现场第一目击人及时有效的救治。中学生易遭受意外伤害,在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会议上,专家们就强烈建议将急救知识作为学校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学生中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具有教育成本低且效果好的优点。学校开展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活动,培训对象主要是初中学生,因这个年龄段学生生活阅历浅、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弱、应急救护能力差,对这一群体着力进行培训很有必要,效果也最好。本文从实际出发,设计有效可行的培训教学方法,向青少年学生传播急救知识,提高应急救护技能,为其健康成长、安全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初中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课程开发原则与目标

(一)开发原则

任何课程都要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必须秉承科学严谨,适合校本实际,创新发展课程。课程开发必须符合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初中传播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以初中生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第一”“健康第一”为指导,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应急处理能力,让学生对应急救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1]

2、具体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安全和院前急救的重要性。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开阔眼界,拓展学习;增强意识,健康成长。

技能目标:掌握健康而安全的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正确应对和处理技能,掌握健康生活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安全健康成长。

情感目标: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生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

二、初中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传播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培训内容,使培训实用有效。例如徒手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突发事件或疾病(溺水、触电、煤气中毒、中暑)等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规范的急救技能、现代教学媒体和课堂驾驭能力,打造高效的教学模式[2]。有专家认为,在医疗原则允许范围内,适当简化培训方法,选择简单有效的操作模式,降低培训难度,可使非专业人员增强学习兴趣,易于接受、理解、记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笔者认同这个观点,并在培训中根据实际加以运用。

1、语言表达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打造高效课堂。语言内容要准确、重点要突出,例如将心脏按压部位表述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例如将开放气道的标准“下颌、耳廓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形容为“鼻孔朝天”。用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来说明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例如“平卧乳间寻压点,双臂垂直按三十,畅通气道鼻朝天,捏鼻对嘴吹两下”。

2、动作表达方法

情景教学:集知识性、技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新奇的、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学习情景。营造高度仿真的情景,展现模拟现场伤员病情变化与对应现场救护方法的实施过程。例如对溺水者的救护,首先采用救护5招,即叫:大声呼叫,打电话报警,不贸然下水;伸:将硬质或软质延伸物递给溺水者;抛:将绳索、浮具等抛给溺水者;划:划船或救生板施救;游:下水游泳施救。然后展示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救治的全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真实急救情景,加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便于技能的掌握。

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领悟分工配合对抢救成功的重要性。教师扮演伤员、第一目击人、医生和护士等多种角色进行演示。

3、媒体表达方法

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再创造后制作成课件。课件内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富有感染力,简明扼要,各环节之间流畅灵活。文字提纲挈领,用图像表达操作要点。例如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设计简单明了的图表,步骤合理、规范,内容精炼、全面,操作层次清楚。将课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渠道推广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利用微信将其分享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起到以点带面、广泛推广的作用。

4、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指导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到鼻出血的处理方法时,可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有过鼻出血,该怎么办,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分析和引导,并做示范,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现场体验、互动比赛、急救知识课堂抢答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培训知识,并检测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

应急救护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中,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知识教育与习惯养成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养成习惯。应急救护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应急知识还是救护知识,通过微课程学习实现理论预习和实践感知,借助线上平台进行互动课堂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和案例分析。当学生掌握一定应急救护知识后,学校则采用模拟场景和角色扮演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和体验过程,提升学习兴趣。

三、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教学评价与启示

学生树立急救意识,知晓基本的急救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当学生本人恰逢危急情况或在他人意外伤害发生时是第一目击人,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争取在“救命的黄金时间”内,能自我救护或为他人提供有效的现场救护[3]。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强,这个时段是对他们进行培训最好的时机,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的李某某同学,自参加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活动、担任讲解工作的两年时间以来,积极肯干,表现突出,取得了很大进步。她不仅学习到了不少自救互救技能,而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疗愈了自己的心理。本身她属于心理待优生,经常被情绪问题困扰,也不太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尤其是同龄人,总觉得和别人有差距,融入不了集体,有比较强烈的挫败感和孤独感。这些情况越演越烈,形成了恶性循环,还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学习成绩,家长十分焦虑。从进入基地后,她的视野开阔了,眼界更宽了,格局也得到了提升,对生命的思考更加理性和丰富。在多次服务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信心空前高涨。所以孩子较之以前,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主动积极,前后两年的心理测评显示,该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快速优化和提升,学习成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

再如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认真贯彻上级精神,积极开展工作,把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生命健康体验馆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普及和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除了进行常规的对外接待,迎接检查和配合宣传报道等,还把生命健康教育列入校本课程,开发了专门的课本,利用社团课、专题课、班会课、党员活动日和教师接待日等时机,在全校展开地毯式全覆盖教育。争取做到人人皆知急救知识,个个都会急救技能。在一次班级体验课上,参观完烟雨逃生通道后,七(8)班的张某某特别激动,大声说到:“老师老师,这个我太有体会了,今天我学得可认真了。”细问才知道,她家楼下的火锅店曾经发生过火灾,当时火势很大,情况紧急,家里人急得不得了,又六神无主,最后是家长让她和外婆披了一条棉被才侥幸逃了出来。这次经历让她心有余悸,其实她也一直不太清楚当时的做法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讲解员们现场解释了她的许多疑问,她觉得收获很大,表示下次此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有更有效和安全的应对措施了。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的红十字工作在2021年期间获得了三个国家级奖项。一个省级奖,分别是:1月,学校获得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3月,王曼曼老师获得全国“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称号;12月,学生李木子航获得全国“红十字会员之星”称号;9月,情景剧作品《红十字小小救护员》获得第十四届“贵青杯”比赛全省一等奖。10月,市级课题《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在初中的有效传播与实现路径探究》获得立项批准。在该课题的主持引进下,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将完善三个方面的主题工作:1.红十字志愿者组织 2.关注心理待优生的成长 3.优化学生宣讲能力(包括中英文双语讲解、一人多讲和全场通讲模式)。力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最大限度地释放相应的心理压力、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提升。借此契机,把学校红十字工作推进一步,提升一格,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关注和重视,进一步扩大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密不可分,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惠及到千家万户,为众多家庭和孩子带来了福利。
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安全健康关乎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对他们进行培训,可引起社会的关注,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推动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传播与普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心、珍视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在初中传播,是提高初中生自我救护能力的有效举措。通常是在初中开设相关课程,系统性地指导学生应急救护方法,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等技术,提高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的传播效果,从而指导学生能够灵活应对一些紧急情况。

参考文献:

[1]程晓青,张晓华,马青卉,温莹,赵建忠.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国际认证课程效果评价[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2,10(03):127-131+151.

[2]栗娟,王梅琪,索婷婷,王荣,陈灿,杜丽花,刘忠翔,冯会玲.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及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22,21(02):36-41.

[3]熊勇超,张晓华,夏兰芳,赵建忠.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应急救护师资复训满意度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06):736-739.

[4]王海云.初中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123-125.

[5]张彩.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提升的实践研究——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96-98.

[6]柯李菲,郑海萍,宋鑫玲,李成靖,徐凎杰,孙雪春,卓水生.农村教师意外伤害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