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

 ,张媚娇 

广东省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侨园路小学 529300

摘要: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学科有两个领域,“即以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识领域和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因此语文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敬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

一、培养敬老爱幼的美德

《荔枝》这篇著名的短文,多少年被选语文教材,教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人间亲情,在如今的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通过《荔枝》这课的教学,使学生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文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作者自责不能在母亲临终前尽孝,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似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2、当客人来家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最感人的是母亲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儿子被母亲的爱深深感动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已有深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父母对你做类似感人的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父母的爱心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吗?希望同学们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到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二、培养可贵的爱国热情

在平时,我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古今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我让学生反复诵读《示儿》,让他们体会到诗中所表露的诗人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一位85岁的抗金老将,因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抱憾而去,期盼能有收复国土的一天。《七子之歌》也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一首爱国诗,闻一多曾说那“也是国家主义的呼声。”诗人是怀着对祖国无比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我讲解此诗时,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极大的震憾。在阅读分析《詹天佑》一文,我抓住“阻挠”、“要挟”等词,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清朝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2)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时,帝国主义者又是怎样要挟的?(3)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要挟詹天佑又是怎样做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读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有民族自尊心的杰出工程师詹天佑充满敬仰。

三、培养坚强的性格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的。但目前不少的青少年在心理上都显得那么“弱”。他们希望一切都是顺顺当当的,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面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拿课本《向命运挑战》一文中的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让学生对照学习,谈感受。让学生明白只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是人成长的重要性。

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平时语文课本写作运用中提出语言要得体。“得体”有三个要求。除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外,还包含着礼貌要求。我于是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课堂上布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运用“敬辞”和“谦词”。例如:有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作业求人帮助解答时,应用什么敬辞?问路时,探望病人时,家中接客时……又各应用什么敬辞?考试测验成绩优秀别人别人夸奖时,做好事受到表场时……又应用何种谦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外我要求每人收集10条以上的敬辞,谦词和委婉语。一时间班上出现了文明用语的热潮。最感人的是在一次一分钟演讲比赛中,一位女同学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完成了演讲。

总之,我们都该将道德情操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放眼未来,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得以生根、发芽、开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