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高校法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张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高校教学里对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工作的越来越重视,法律教学中如何渗透融汇进思政教育内容,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培养的大事。这既需要高校拿出总体的制度与方案进行指导与规范,也需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探索挖掘法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且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协作配合,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外,共同落实法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学;课程思政

引言

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观念的责任。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教学,除了专业的文化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然法律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学校的课程数目众多,分配给法律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1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而法律人才是社会所稀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并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才能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推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创新是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思维和意识,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其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被固化,这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创新,可以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人格,所以法律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决定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当前高校法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2.1思政元素虽丰富,但课程思政教育不凸显

法律是属于国家上层建筑,而作为传授法律知识与技能的高校法律专业课程必然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法律专业课程本身蕴含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传统的法律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授,也培养他们理解与应用法律的技能与能力,虽然也会讲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理念,但这些词汇和理念是来自西方,老师也未自觉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未能很好地发挥法律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2.2教师们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法律课程的思政元素未能深入挖掘

由于没有政策与制度的指导与要求,法律教师们与其他非思政课程教师们一样,对课堂思政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十分随意随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现象极为常见。课时充裕时可能会伴着专业知识的讲授扯上几句,如果课时不够,忙着赶课,那思政教育就弃之一边无暇顾及。大量蕴含在法律条款、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司法实践以及司法判决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没有被科学、系统地深度挖掘与整理。许多原本可以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道德理念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被忽略被无视。诸如小悦悦案、许霆案、彭宇案等诸多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完全可以在法律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争辩,借以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修养、端正他们的品行,并且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与专业思维。但可惜的是教师们可能更多地是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来讲解分析的,而未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3高校法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管理层牵头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地位

高校需要为开展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法律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为此,高校管理层应牵头强化法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地位。具体而言,高校管理层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为开展课程思政制定原则导向,并提出课程思政的实践目的和落脚点。同时,在校党委的关心下,高校应组建由思政教师组成的法律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团队,团队的工作中心便是探索出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并在多学科视角下建构起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

3.2优化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氛围

前已述及,在传统法律知识课堂中,教师多以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因此为了更好的使法律专业教学与课堂思政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探讨来了解法律知识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优先考虑好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发掘出法律专业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等。其次,在实施教学设计时,做好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工作;根据法律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现维护公民权利,塑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培养个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内涵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分析、课程实践等多个阶段、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讲授与训练;最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以法律专业课程内容及思政教育内容为基础,选择讲授、讨论分析、实战训练、混合教学等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增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3以导课形式前置性引入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防止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显得唐突,教师可依托导课的形式前置性地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前面已经提到了统一课件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可设置大约5分钟的内容作为导课之用,并且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涉及具体的法律条款,而是将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法律风险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文字表述。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天马行空般的自说自话,教师应在统一备课中明确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并与接下来的知识点形成无缝衔接。

3.4以学生利益关切优化课程思政切入点选择

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议题,也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围绕学生的利益关切,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模块选择时可将“劳动保障”“民事借贷关系”“专利权”等知识模块作为重点。具体而言,在教学“劳动保障”知识模块时,教师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职场中的各项权益,从而规范他们的劳动行为,以免触犯法律;在教学“民事借贷关系”知识模块时,教师应着力消除学生的利益投机念头,并使其根据自己的债务偿还能力理性面对借贷事宜;在教学“专利权”知识模块时,教师应与大学生“双创”活动相联系,使他们能够在创业时规避法律风险,并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产权收益。

结语

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对于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不断改革法律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以培养出更多知法、守法、护法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我国法治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丽洁.论法律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1(18):129-131.

[2]杨俊青.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J].天津法学,2021(2):32-35.

[3]潘晓霞.高校法律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21(4):54-55.
作者简介:
张健,贵州石阡 2001年4月 法学,学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