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创学院为载体的三育融合实践研究[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4

以双创学院为载体的三育融合实践研究[1]

杨夏

(郑州经贸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新时代如何通过双创学院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更加优秀的青年人才,是我们的高校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通过思考、调研和初步的实践,立足于高校双创学院建设和运转的现状,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下,更进一步落实了课程体系改进设计,拓展教师来源,灵活设置班级等内容,形成理论到实践的闭环体系,希望相关经验能够为开展三育融合课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双创教育学院 三育融合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5年给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面对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目标,提出了“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要求;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上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紧密结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1]。如何紧扣时代的主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和根本,培养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目标。很多高校成立了双创学院(中心),依托机构实体和固定人员不断推动双创教育的创新和向前发展。本文希望能够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探索一套系统的、可借鉴的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创新融合教育的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育改革路径,提升教学质量,在全面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做出一点积极的贡献。

一、课程改进的现实需要

思政教育重在“树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政治认同与价值观自信;专业教育重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专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将三者有机融合改进课程设计,有着如下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需要

新时代,一方面思政课程早已不是理论知识的照本宣科,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很多高校早已同向同行、协同作用,专业课程正在逐步实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面向未来创新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双创教育对标的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目标是全体学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将三者有机结合,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地融合完善、努力发展,实现教育的共同目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服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兼顾个人价值的实现,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那些勇立时代潮头、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必将为祖国的建设提供更大的贡献。

(二)因材施教、注重实效的需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出生于新世纪或者世纪之交,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结构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一般来讲他们思想主流向上,但是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加关注自身。表面上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能够轻松的获得海量的资讯,但其实接受知识的渠道却相对单一,多种统计表明,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占比比其他所有渠道累加都要高的多,甚至可以认为他们的绝大部分资讯都来源于网络,然后互联网上的信息却有着先天存在着短平快的劣势,对思想和事件缺乏深度的解读,获取的知识更是缺少系统和体系,反而造成了信仰主线的缺失和不足。所以如何在课程设计上既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合日常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以创新为驱动,灵活和熟练的教授专业知识,将青年学子的青春梦、创业梦自然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课程设计上,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时代共鸣,注重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潜能,授课教师要能够开拓进取、寓教于乐、平等互动,让其能够沉浸其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需求对接充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学习方向,自觉定位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课堂、社会、场景和网络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和磨炼,这些做法有利于理论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书斋走向田野,从书本走向生活,全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来讲,专业教育课程面向特定专业的特定学生,思政和双创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现在要将思政教育作为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做到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求整体设计上做到分类施教、层级递进、综合保障,将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分类施教是指面向不同的教育背景的群体,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前期以基础类和培养创新思维为主,中期以实训实操实践课为主,后期要面向就业和意向发展方向开设指导性课程。层级递进包括创业基础、企业管理、心理辅导、实践实训等,按照企业发展的历程层层递进,课程种类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综合保障包括课程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实践载体、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课程融合的模式设计

以双创学院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践,可在教师来源、班级设置、教学逻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综合教改。

(一)教师来源多样化

传统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都是以本校教师为主,然而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践应用并不容易进行评价,而通过双创教育和实践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和校内即可检验教学成果的平台,双创教育教师来源于研究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独立创业者、技能培训师,这些教师有些专注于理论研究,有些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参与过国家、地方或行业规范和标准的编撰和制定,即便是本校的教师也会有很多参与到创业项目中,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总结宝贵的创新创业经验,不同侧重的知识在课堂上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学习体验。在思政教育这一主线的牵引下,可构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并且通过建立教师人才库,从中遴选授课,随之授课评价体系发生变化,更多关注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获得度。所以在双创学院的这个载体之上,进行课程融合有着更为广泛的教师来源。

(二)灵活的班级设置

按照一般的课程设计,需要按照专业、年级、班级将学生统一安排在一个教室中学习,仅有一些公选课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进行上课。双创课程却有着其先天的灵活性,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背景没有严格限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一起学习,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模式。在此基础上的融合,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共同面对的难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集体攻关、团结协作,巩固了所学的枯燥的专业知识,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付诸于实施,不断的总结经验,为创设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式教学

专业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知识体系而发展起来的,来源于实践,分科越来越细,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并在遇到问题时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着理论知识范围过窄,指导实践可能会打折扣;另外理论写入教材再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某些理论在课堂上教授时可能已经滞后于实际应用。而双创课程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授课的内容主要为项目来源、团队组建、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等,以任务为导向,锻炼了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的竞赛等不断的深化。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正在同向而行,国家也在不断地鼓励,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开创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融入意志品质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促进思创融合。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从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再认识的基本规律,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加深认识。

(四)营造三教融合的文化氛围

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的文化氛围营造应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开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融合要接地气,应按照解决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等实际问题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其次更要坚定创新的自信,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勇攀高峰,解决痛点问题。三教融合不仅要止步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目标和国家需求相结合,造福社会和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三教融合的途径和成效

(一)集体攻关,培养复合型教师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需要各个方向的教师首先能够捏合在一起,在学校层面上更多的创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培训,彼此加深了解,拓展视野,交流教学过程的实践经验,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校内建立完整的教师人才库。同时在双创学院的平台上,着重培养复合型教师,通过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机会起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2]的作用,指导参赛的老师主要由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构成,在指导的过程中他们协同育人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业理论和技能等全方面的教育,老师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提升,如果能够在顶层设计上更加优化,培养一批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能够在指导学生进行双创比赛,更多的是能够指导他们真正的理解创新创业的精髓,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和自主创业。

(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立足于新时代,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一是充分的利用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能更好识别创新创业教师发展的潜力和需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的价值已不同于传统,高校将教学、科研、实践、学生评教等数据进行集成,合理分析、充分挖掘,充分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帮助教师成长,优化课程设计。二是利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加速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新冠疫情加快了慕课的发展及各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步伐,间接推动了大多数高校教师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进程[3]

,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4]。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于原有课堂教学反思,优化课程设计,研究证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授与慕课“点对点”教授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教师、助教和学生在学习、沟通、思考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为教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手段。第三运用大数据技术能优化教师的考核评价。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对考核标准实现标准化的改造,客观记录教育过程与结果,多个方面建设考核评价的数据基础,加入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等难以量化的工作充分调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学生反馈等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优化对创新创业教师的评价。

(三)评价体系的革新

基于双创学院三教融合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考核以下几个方面:双创教育平台、资金投入、师资队伍、课程融合体系、课程融合成果。实现三教融合、有效衔接,双创教育平台搭建是前提[6]。资金投入是实现三教融合的保障和有力支撑。师资队伍是三教融合的主要力量和强大后盾。丰富的创业经历、高效的双创培训,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企业兼职教师、外聘专家的引入,能弥补高校专业教育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同时仍需加强对于本校教师的能力提升。系统课程体系的搭建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能加深理解知识,更好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教育成果是检验三教融合水平的唯一手段。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以及科研项目等奖项的取得是对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肯定。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专利发明以及论文的发表是直观体现,也能指导学生高效就业。综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而又可推广复制的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和激励体系十分的必要和重要,需要校方、各学科学院、双创学院等各方共同参与,联合制定相关的条款和内容,例如:创业平台的管理办法、创业平台管理长的产生办法、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双创英才的激励办法、校外兼职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管理办法等等各方面。

(四)开展方式

逐步构建了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文化创建“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高年级研讨课等创新类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及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新建包括创业平台课、行业课和嵌入式专业课在内的专门创业课程。开设双创讲座、沙龙类活动,精心打造了系列品牌活动。举办思创融合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商业思维,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创业训练,设立项目支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为不同专业、不同项目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充足的载体空间。通过“六位一体”双创工作布局的全方位发力,不断彰显双创工作在学校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

四、结论和讨论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通过三育融合,培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通过思考、调研和初步的实践,立足于高校双创学院建设和运转的现状,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下,更进一步落实了课程体系改进设计,拓展教师来源,灵活设置班级等内容,形成理论到实践的闭环体系,希望相关经验能够为开展三育融合课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收官——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N]. 中国教育报 , 2017−09−19 (001).

[2] 李淑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 75−77.

[3]马艳云. 新冠疫情下大学生慕课学习研究基于疫情防控期间与疫情前慕课学习人数的比较[J].2020(5):90-95.

[4]王海欧. 传统课堂+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智库时代,2019(12): 171-172.

[5]翁贺凯, 李璎珞.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三重激励效应——以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6): 122-129.

[6] 胡正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8): 72−77.
作者简介:杨夏(1984-),女,硕士,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高校就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2019SJGLX608),

2019河南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子项目《我校“三育”融合背景下的“双创学院”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g2045)

[作者简介] 杨夏(1984-),女,硕士,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