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国画教学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初中美术国画教学思考与实践

党鹏举

宁夏中卫市第五中学,755000

摘要: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写意”而并非“写实”,因此国画不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一定难度,仅凭技巧教学能够培养“工匠”但必定无法培养“大家”,而如何进行初中美术国画教学则成为了美术教师都在思考的难题,“教课”不难,“教会”也不难,难的是“教好”,而想要实现“教好”则应当让学生能够自己控制笔墨纸砚、自己控制绘画方式,让学生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而并非让教师来控制自己。本文对目前初中美术国画教学当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方向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国画教学;美术课堂

引言:国画的绘画方式千变万化、并无定型,“写意”是国画的核心目的,正例如画梅花,油画画的是花、国画画的是气,可以看出在国画当中道德、思想、情感、理想的高度内涵性;而在初中美术国画教学当中,学生很难将这些深层而又虚无缥缈的“意”通过绘画来展现在宣纸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不应固执己见、将传统文化的弘扬当作自己脱离学生进行教学的“保护伞”,应当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初中国画教学的素质教育意义。

1 初中美术国画教学问题之我见

现如今,初中美术国画教学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重技巧,重乐趣以及重素养,三种教学均有长处但也均有问题所在。首先是重技巧的美术国国画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方向下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为提高学生绘画工笔,虽然学生水平进展迅速,但该方式显然不适合以“意”为核心的国画教学,国画失去了“魂”也就代表学生的画作失去了主心骨,乍一看画作精良、笔触细腻,但却经不起推敲和揣摩,学生在绘画时也缺少创新和探索,甚至不能称之为创作,将记忆里的画作复刻下来是否只能称之为“临摹”?

其次是重乐趣的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方向下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绘画的乐趣,但学生的作品往往缺少章法,甚至连握笔、蘸墨的姿势都千奇百怪,当国画的绘画行为只是“图一乐”,艺术的价值又在何处?学生又是否能够真的学到东西?这显然是个大问题。

最后则是重素养的教学方向,该方向是近年来为满足国家政策要求以及学科教学需求而诞生的主流教学方向,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思考学生技巧的掌握水平,还需要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同时还应当照顾学生学习兴趣、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传承等,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应接不暇、疲于应对,正所谓过多的重点便是没有重点,若在教学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自然是“治标不治本”,找不到核心的教学势必会一团乱麻,教师都教不清楚,学生又怎能学得清楚?

2 初中美术国画教学优化方向思考

根据上文重提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一切的问题都出在“教学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偏技巧便会忽略内涵、偏兴趣便会忽略技能与内涵,而“大锅炖”则会“样样通、样样松”,因此想要优化现有的初中美术国画教学,首先便是明确教学核心。根据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看出国画的“魂”是“意”,好的国画不仅“达意”,而且以“意”为主体,物象服务于“意”,但初中学生的能力显然无法满足成年人眼中国画的“意”,就像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写散文,学生连散文的“散”到底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也无法感知“散”,就算再怎么教学生也理解不了,因此教师更应当站在学生角度,考量学生眼中的“意”,即童真、率性的表达,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国画表达学生所想,因此教师教学生“想什么,怎么想”才是美术国画教学的主心骨,而绘画技巧则完全为学生的思想而服务,同时学生在不断思考时也能够培养美术综合素质乃至核心素养,因此该方式能够满足初中国画教学的一切要求,而教师则应当大胆探寻新的教学逻辑、打破教学局限,与学生共同“率真而为”,从而赋予课堂更加深层的意义。

3 初中美术国画教学实践策略

3.1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转临摹为创作

青少年的创作能力其实远超成年人,但成年人总喜欢用限制自己的框架来限制青少年,扼杀青少年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样的方式显然不妥,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创作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踏入创作的大门。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国画也是绘画,大多数学生进行绘画的目的仅仅是因为兴趣,“因为喜欢所以去做”的动机是脆弱的、是缺乏维系的,因此一旦将绘画这一行为套上了“掌握技巧、学习绘画方法”的枷锁,学生便极容易兴趣全无,即使依然保留部分兴趣,也会在持续且重复的技法训练过程中也会被消磨殆尽,因此教师应当尝试淡化技法训练或赋予技法训练更多样化的变化。

其次,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国画乃至其他绘画教学时都以临摹为出发点,虽然临摹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控笔能力以及绘画技法水平,但脱离实际物象的临摹只能称之为无意识的复制,绘画的乐趣也荡然无存,因此教师更应当让学生从作品的核心精神出发,仿照作品的精神以及内涵来进行二次创作,跳脱出传统的临摹概念,直接来到创作的范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绘画技巧以外的知识内涵。

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让绘画与物象形成直接联系,高如齐白石先生,其画虾的精髓也是通过观看虾的游动姿态才总结得来,因此教师应当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创造,从而让学生通过自我理解来创造技法、完成创作。

3.2 带领学生感受笔墨、掌控水墨笔纸

虽然学生的思想是课程中的核心,但也需要绘画技法作为基础支撑,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本技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在保证技法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习乐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玩墨的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在墨当中加不同量的水并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之上画出笔画,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水量、不同力度以及不同笔画长短对效果的影响,为学生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其次,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笔、蘸墨对画作的影响,例如让学生在笔墨湿润之时画下一道,随后让学生在墨干时再画下一道,感受墨韵的变化,又例如让学生尝试画光一笔墨,分析墨色的变化以及湿润度的变化,当学生了解其中的变化后自然会尝试着将这些特征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从而展现出与成年人相差较多但十分具有特色的绘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严抓学生的悬腕、悬肘,保证学生能够悬腕而画,争取学生能够悬肘而画,从而保证画作的浑厚凝重。

3.3 突破单纯技巧学习、尝试多法糅合

正由于国画学习的“意”,因此教师应当突破单纯的技巧学习,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做出突破,让学生对于艺术的表现高于国画本身,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他绘画方式以及绘画工具进行融合创作,学生自然会尝试将蜡笔、水彩笔、水粉颜料、油画笔、铅笔与笔墨融合在一起共同进行创作,虽然这种创作已经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的国画,但往往能够取得十分良好的画作效果,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创意也能够得到有效表达。

其次,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教师便可以开始尝试让学生感受水墨当中的“意”,例如让学生闭上眼睛随手画下一笔,然后分析这一笔像什么物象,从而逐渐形成“意”的大致认知,并在未来的创作中逐渐尝试用“意”引导创作,以意引形;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观察鱼缸里的金鱼、观看树上的蝉,并从这些动物的形态动作当中找到创作方向,使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动物的“意”,真正抓住国画精髓。

结语:国画的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工笔或玩乐,其本身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但这份厚重、浓郁的内涵并不应当被强压在学生身上,教师更应当教会学生使用国画表达自我率真想法、展现内在童趣,并让学生在进行绘画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水平,从而让国画成为学生艺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心中的灯塔。

参考文献:

[1] 陶明训. 关于初中美术中国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好家长, 2019.

[2] 马妮妮. 浅析中国画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学周刊, 2021(26):2.

[3] 张雯茜, 滕敏. 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创新思考[J]. 商品与质量,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