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班级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班级课外活动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6
/ 2

谈如何通过班级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班级课外活动反思

史卫可

河南省襄城县文昌小学,河南省许昌市461700

摘要:小学是人一生阶段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正确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到各项集体活动中,还有助于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构建当前的教育模块,提高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的凝聚力;培养研究

当学生具备较强班级凝聚感之后会在各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奉献意识,为集体贡献应有的力量,提高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以这些教育目标为主,有序地规划不同的教育环节,以培养集体荣誉感为主要的出发点,完善现有的教育模块,并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保障小学班主任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针对性。

一、班级凝聚力的概述以及建设意义

(一)概述

在小学班主任中班级凝聚力建设时,需要加强对班级凝聚力内涵的深入性解读,以此来引领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避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班级凝聚力属于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价值,更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并且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属于积极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班级凝聚力的渗透,全面地激发学生在集体中的进取精神,如果班级中没有班级凝聚力会导致班级管理能力逐渐地下降,也无法具备较强的凝聚力,丧失了班级本身的教育功能。不同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非常的突出,并且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身的教育引导价值,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为班级贡献自身的力量,并且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班级凝聚力激发之后,在班级受到表扬时,学生也会从内心发出喜悦的情绪,在班级受到批评时,个人也会产生羞辱感,这属于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1]。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以这一出发点为主有序地优化当前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且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活动,促进学生班级凝聚感的有效形成。

(二)意义

首先通过班级凝聚力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地感受各个活动的实施价值,提高学生的集体向心力,并且在相互合作的条件下为班级长久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班级凝聚力建设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时的各项阻碍,彰显及荣誉感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优势,防止学生在后续学习时存在较为严重的限制,从而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2]。其次,班级凝聚力建设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约束好自身的行为,以集体为主要的利益点,减少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学生各项行为要以促进集体荣誉为主。通过长期的践行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保证学生班级凝聚感的提升。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策略

(一)定期举办集体活动

大多数小学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认知的问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班级凝聚力,并且也没有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价值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定期举办集体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力量之后,再激发当前的班级凝聚力,满足教师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目标[3]。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组织班级管理活动并且开设不同的挑战项目,比如户外体育拓展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对于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的学生教师要经有效地引导,也可以设置相对应的奖励措施,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各项竞争意识,进一步的上升激励荣誉感本身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项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区别性因素的有效渗透,全面调动学生当前的参与欲望,并且配合着教师的引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班级凝聚力。具备较强思想认知,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由于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没有任何的作用,所以学生并没有形成完善班级凝聚感,并且对各项集体活动出现目不关心的状态,因此在班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的培养学生当前的主人翁意识,无论是每天的打扫或者是教学需要为学生渗透集体观念,为学生班级凝聚感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到校园中打扫垃圾,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校园环境的必要性,通过班级凝聚力感受到集体力量,再通过教师及时地鞭策,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在每周班级管理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中的课外活动策划中让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讨论,当学生的决策被采纳,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会显而易见的提升,并且付诸日常的实践行动。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班级凝聚感,为集体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并且在他人带动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班级凝聚力建设时,需要以这一出发点为主,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班级凝聚感。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班级是我家”为活动,让学生推选出班级中具有班级凝聚感的学生,例如某些同学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是操心班级中的各项事务,通过这一榜样的推举,能够让学生反思这一学生在集体中的各项行为,并且配合着教师的鼓励,全面地激发学生当前的参与动力,以这名同学为主要的榜样,形成正确的班级凝聚感。在后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定期鼓励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班级管理环节中,朝着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地前进,提高学生之间的协调以及互动力度,构建更好的班级荣誉体。

结束语

在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班级凝聚感的有效培育,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各项教育活动实施中,教师要更加有耐心对待学生的不同表现,之后再按照实际情况采取专项教育方案,扫清学生在班级凝聚感形成中的各项阻碍,全面的提高班级本身的向心力,增强整体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海霞.友善教育对小学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及构建对策[J].科学咨询,2020(16):112-113.

[2]常修妹.小学班主任管理风格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探究[J].散文百家,2020(8):144-145.

[3]孙清慰.农村小学七年级学段班级凝聚力现状分析及建设意见[J].语文课内外,2018(33):311.